《日子里的中国》奋斗,安放在了他乡(3)

※ 城市伤人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

但是大城市外表光鲜,内里却“压力山大”:物价高、房价高、竞争激烈,工资水平却与生活成本不相称。数年的打拼、满腹的艰辛,仍不足以保证一个光明的未来。2009年零点“城市白领调查”显示,56.9%的白领表示工作压力大,其中最大的压力来源,就是对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的担忧(27.5%)。

于是,回老家就成了人生奋斗的一个备选。李小小在2011年的回归,正是搭上了这股回归潮的末梢。

但当大城市的辛苦被一扫而光,轻松地度过半年时光之后,新的痛苦又产生了。当初追求的大城市的美好,家乡统统找不到,生活没了变数,竟如死水一潭,没有变化,竟也如此可怕,一番犹豫之后,众多李小小们又离开了家乡。

其实,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也出现过逃离纽约的现象,进入80年代后,由于公共交通的改善、城市建设的发展、服务业整体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汽车燃油成本的上升等,从郊区返回城市成为了新潮流。中国的城市白领正在重复着30年前纽约人的路子,却是由于不同的原因。

知识人口的流动,一方面是个体谋求发展机遇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繁荣的重要支撑。年轻人为了发展机会而选择迁徙,却又在迁徙中忍受着对未来的不安。他们在奋力抓住时代机遇,也在坚忍地面对着不同于父辈的艰辛与困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失败、彷徨与失落。

他乡还是故乡的纠结,归根结底是对前途和未来的选择。我们无法为所有人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答案,只能提供这样一种折中的劝告:走在奋斗道路上的年轻人要结合自身实际,冷静分析现实,既不沉迷于大城市光鲜的外表,也不贪图故乡安逸的生活,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后全力出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