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湾四十年》3.当团聚变成永诀(10)

尽管我们热切地希望父亲能回来常住或者不再走了,可他40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独自一人生活,乍回到我这个有儿有女的大家庭有些不适应。

更何况那时我家里的条件的确不算好。房子小,连洗澡的地方也没有。

在台湾一直因为收入比较丰厚,自己又买了挺大的房子,父亲的生活过得还不错。

尽管感情上他是孤独的,可毕竟生活质量上他那时要比我们要求的高得多。

而且,老人的观念非常传统,总认为女儿与儿子不同,女儿家就是别人的家,而不能当作自己的家,这一点我怎么跟他解释他也想不通,自然,他住得也不踏实,第一次回来探亲他只待了一个月便回台湾了。屋里很静,只有墙上的石英钟在一步一步地赶着永远走不完的路程。

这段午后的清凉,悠长,在刘女士对父亲的追述中显得格外地耐人寻味。

我的思绪在她娓娓的诉说中默默奔跑着,想象努力把握那个从来没见过面的台湾老兵的心情。我知道在许多老人的脑海里,出嫁的女儿即使再回家都是客人,更何况在女儿家里。即使女儿女婿再好,他也会觉得在那儿他是客人,那很难使他有家的感觉,相信刘女士的父亲当时不想留下并不是因为生活条件的问题。

关键还在于哪儿是他的家?长时间的孤独会使很多人在精神上失却了归属感,亲情是时空的距离所隔不断的,而真正的沟通有时候却很难,特别是当伤害过于巨大的时候。父亲回台湾以后,再次回来便是1992年了。每次他回来都是待一个月,时间到了马上回去。

这样他几乎每隔两年回来看我们一次,直到1996年他最后一次回来,我很认真地跟他谈。

那时,我女儿已经结婚成家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