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接》第2章 你若微笑,世界将回报以微笑(5)

早在1759年,经济学创始人、哲学家亚当·斯密就对“同情”一词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有意识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因此在感觉上也跟他人一样。他说:“当我们的兄弟在接受拷问时……通过想象,自己似乎也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似乎进入了他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成为一个人,因而形成了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甚至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并非完全不同的感受。”

但是,情绪的传播远非只是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人的感受那么简单。实际上,存在一个非常原始的、不够精细的情绪传染过程,这就是本能上的同理心(instinctive empathy)。人们模仿别人的面部表情,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己的感觉也和别人差不多了。由于信号的传输路径是从面部的肌肉到大脑,而不是像通常那样从大脑到肌肉,所以人们称之为“情感传入”或面部反馈理论。面部表情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例如,电话接线员在工作时要面带微笑,尽管电话线另一端的人看不到他们。这一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微笑能治愈心伤。

同理心

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导致情绪传染或行为传染的是人脑中的“镜像神经系统”。尽管我们只是看到别人在做动作,但我们的大脑也会做动作,就好像正在亲身经历一样。如果你见过观看比赛的超级赛车迷,你就一定明白我们在说什么:他看到选手的失误会痛苦不堪,并试图将自己的开车动作传递给赛场上的选手。看到运动员在跑、跳、踢的时候,不仅我们的视觉皮层被激活了,大脑中负责控制“看到了什么”的这一部分也被激活了,而且大脑中与跑、跳、踢相对应的部分也将被激活,就好像我们自己正在做这些动作一样。

大连接实践

在一个关于情绪传染的试验中,被试要听一些没有文字对白却能传递出情绪反应的录音。情绪反应分两类,一种是积极情绪,如娱乐活动或欢呼胜利;另一种是消极情绪,如害怕和厌恶。研究人员将被试放进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检测被试大脑的反应。被试被告知,不要对听到的声音做出反应。尽管看上去,被试没有对这些声音做出反应,但MRI结果却显示,这些声音还是刺激了其大脑中控制相应面部表情的部分。如此看来,我们总是试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他人所思,行他人所行。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