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苟且3》榜样的力量(3)

就是这些平常小事,这个节目很火,通过电视手段传播了适用于普通人的道德观。其实美国人也很讲究宣传,可搞得精明。我觉得帮侍者开门是一个经典镜头,那个侍者是来给选手送外卖的,在他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帮助帮你的人。这就是横亘西方很多年的one for all,all for one精神,是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里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比下来,别人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公平观,我们宣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观;别人通过平常小事闪现内心一点善念,我们轰轰烈烈打造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烈士团;别人于无声处透露现代社会的文明价值观,我们却在播放大无畏、全无敌、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死了都要拉家人垫背的战争献身观。

哪是道德了,那简直是得道??然后该升天了。我们树立的模范总有一股塑料感和硝烟味,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假肢在表演激扬。咱不能平和一点去提倡道德吗,不平和地讲道德,真不道德。

我其实是喜欢好人雷锋的,一个质朴的普通青年,喜欢上摄影后开始有些像文艺青年,只是被很差的写手注水再无限拔高后,不幸在某些同胞心中成了其他青年??雷锋本身没错,利他精神很好,每个国家都有榜样,问题在于这样一种普及教育,一定要想明白你到底要什么,或者说我们这些庸俗的人最缺什么。

就讲一个关于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一个出生在奥斯曼帝国的商人的女儿,立志成为一个修女,她不远万里来到印度,上街头救助麻风、霍乱病人,帮助快要倒毙的老妇清洗被老鼠咬坏的身体。她在加尔各答卡里寺庙后面的空地上设置了救助站,虽遭受官方打压、宗派攻击,可坚持帮助不同种族宗教的人,治疗、清洗。其实她不可能帮助得到很多人,但她一直坚持给他们尊严,有天晚上,刚刚搬来的一个老人快断气了,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特蕾莎说,人类最大的不幸并非存在于饥饿和病困,而在于当人们处于这境地时,你得伸出手让他(她)得到应有的尊严和归宿。她超越了宗教和政党,她并不代表一个权力机构在施舍,而是心灵平等的沟通。特蕾莎修女老了,走了,而她建立于寺庙空地的收容院入口处挂着的一块牌子上面,永远写着“尼尔玛·刮德”,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静心之家”。

好人和榜样并非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被救助得仍像一条狗,就算吃饱了,仍是一条吃饱了的狗??不是吗?不仅像雷锋那样给予人们面包和棉裤,更要像特蕾莎那样让人们知道他有权利得到面包和棉裤;不仅像雷锋那样在大雨天送母子回家,更重要的是像特蕾莎修女那样在苦难的日子给予人们尊严和归宿。

让每一个人知道,即使一生活得像条狗,死的时候也该像个人。这才是榜样的力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