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的处世之道:“长乐先生”冯道的人生智慧》人非圣贤,要给别人机会改过(3)

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亲率30万契丹骑兵,冲破晋国北部边陲渝关,南下直奔幽州(北京)。驻守幽州的是晋国资格最老的老将军周德威,此次契丹人能够突破渝关,纯属是周德威轻敌大意造成的。自从他驻守幽州之后,掌管北线边防,他认为单凭自己常胜不败的威名,就足以震慑住契丹人的贼胆,而无需过度投入边防军备。因此他搞了一些精兵简政的措施,减少了在渝关的驻军,原有的优惠政策也取消了,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力直线下降,结果让耶律阿保机钻了空子。

契丹人如神兵突降,一阵风似的来到了幽州的大门口,周德威这才赶紧出兵前去抵挡,但是刚交上手就明显感到实力的差距。如果说契丹人是纯种的草原狼,那么,被汉民族长期同化的沙陀人,就只能划归到狼狗的级别了。为了保全队伍,周德威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样就被契丹人一路追杀,狼狈地逃回了幽州,他一面关门死守,一面派人向李存勖报信。

周老将军的失利,让李存勖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敢怠慢,立即取消了对梁国的一切军事行动,全力以赴应对契丹人。

虽然幽州形势紧迫,但耶律阿保机只是试探性地攻打一下,历来契丹人扫荡中原都不过是为了打劫财富,而并不是为了真正占领中原,因为大多数契丹贵族都认为,在那种没有草原用以放牧牛羊的地方,日子简直没法过。

李存勖从不认为他有扫平契丹的可能,他现在想的,只是尽快把契丹人赶走。正当他摸不清契丹军队到底有多少人的时候,周德威派人来报告说,契丹军只有30万,而且携带的粮草补给并不多,他们是一边打一边抢,现在正忙着四处打劫呢。这样倒好,都四处去打劫,兵力就无法集中,这就好对付多了。李存勖有了信心,立即派出以李嗣源为首的三位大将,沿着不易察觉的山路向幽州方向急进。

当两军相距只有60里的时候,耶律阿保机才发现晋军的来到,慌忙领兵迎敌,但是四下里打劫的军兵还没有及时撤回,撤回的又一心恋着已经到手的财宝,作战上根本就不那么投入。契丹人向来奉行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原则,本来也没打算跟谁玩命,于是顷刻间即作鸟兽散,李存勖也没追赶。

周德威英明一世,却因骄傲致使威风扫地,这次栽在契丹人手上,使李存勖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从此以后,李存勖就不再相信周德威的即使完全正确的建议。这正是李存勖最不可救药的死穴,他总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问题,把那些偶然事件看做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变的定数,哲学家管这个叫做“形而上学”。

冯道把李存勖的做法看在眼里,不免暗自摇头,他在著作《荣枯鉴》中指出: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也就是说,明智的人不会拒绝贤者,聪明的人也不会绝对地远离恶人,不论善恶都能够任用自如……善于识人者必将获得富贵,姑息养奸者终将落得最低贱的下场。周德威一时有错,但绝不可算作恶人,李存勖却对此耿耿于怀,而他到后期宠信太监疏远武将,又是源于对张承业的信任,可是一个太监忠心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太监都忠心。没办法,无论说李存勖是受其受教育程度,还是受他的人格特质所限,他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法再进步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生都没有任何过失,为何不能原谅别人一次,岂不知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