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1.0理论有三个不足之处。首先,人们已经牢牢地把“幸福”的含义与快乐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积极情绪是“幸福”的基本含义。有人中肯地批评说,幸福1.0理论武断地重新定义了“幸福”,把投入和意义拖进来补充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和我们的感觉无关,而且,虽然我们可能希望拥有投入和意义,但它们不是,也永远不会是“幸福”的含义的一部分。
幸福1.0理论的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对幸福的测量太偏重于生活满意度。幸福1.0理论中的幸福,由生活满意度来表示,具体测量方法是一个被广泛测试过的自我报告问卷,让你把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从1(非常糟糕)到10(理想)打分。于是,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也就顺势成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过,人们报告的生活满意度其实取决于回答问题时的感觉良好程度(超过70%),以及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判断(少于30%)。
因此,积极心理学原有的黄金标准过多地与情绪联系在了一起,而这种幸福观被古人嗤之以鼻地认为是粗鄙的。不过,我要把情绪拉下神坛的原因却不是出于鄙视,而是为了解放。如果幸福要靠情绪,那么全世界“低积极情绪”的那一半人就都只好堕入不幸福的地狱了。尽管这些低积极情绪的人缺少快乐,他们却可能比那些快乐的人有更多的投入和人生意义。内向的人远没有外向的人活泼,但如果公共政策(我们会在最后一章详细讨论)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情绪层面的幸福为目的,那么外向的人就会比内向的人获得更多好处。如果只考虑这种幸福,政策就会更倾向于那些快乐的人,从而决定建马戏场而不是建图书馆。一个不仅要考虑积极情绪,还要考虑投入和人生意义的理论,对公共政策来说,会像民主那样带来道德意义上的解放。事实证明,生活满意度并没有计入我们的人生有多少意义、我们在工作中有多投入、我们有多喜欢与挚爱的人在一起。生活满意度基本上只测量快乐情绪,所以不应该在任何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除非这个理论只是想建立一门快乐学。
幸福1.0理论的第三个不足之处是,积极情绪、投入、人生意义不能包括人们所有的终极追求。“终极追求”在这里是指一个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你不是为了其他元素而追求它。
这就是塞尼亚的质疑,她认为,很多人是为了成就而追求成就。一个好理论应该可以更完整地定义人们追求的元素。下面的新理论,可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