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15课》没有坏情绪

了解“二战”史的人,应该都能认出这张照片上的人是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拍照时摄影师夺下了丘吉尔嘴上的雪茄,他经典的愤怒神情就这样被抓拍了下来。

丘吉尔出了名的脾气急躁、情绪易怒,这使他在“二战”前的政治生涯中屡遭挫折。但在战时,他不甘屈服的叛逆性格却正当其用。

“二战”开始时,担任英国首相的是温和理智、情绪稳定的张伯伦。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张伯伦,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人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而且,他相信希特勒作为领袖必然会像自己一样讲道理,所以,他认为对待纳粹德国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希特勒想要什么?我们就试着给他吧。”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为他赢得了一个“我爱柏林先生”的绰号。

易怒的丘吉尔却意识到了希特勒在想什么,这使他超越了张伯伦的理智。签署完《慕尼黑协定》的张伯伦在机场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但丘吉尔清醒地提出警告:“别以为这事就这样结束了。这笔账才刚开始计算。这只是一杯苦水刚尝了第一口。”

英国最终向德国宣战后,临危受命的丘吉尔在演说中坚毅地说:“我们的方针是什么?是以上帝赐予我们的全部精力,竭尽全力在海陆空作战,进行一场反对凶残暴政的战争。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是不惜任何代价赢得的胜利。”

通常,发怒都被认为是不良情绪,但丘吉尔的“坏”脾气,却给了他直面邪恶的勇气和决战到底的决心,也激励了英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所以说,情绪无好坏,有效最关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