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宫3》16.宫廷御膳(中)(2)

满洲风味为主满洲属于东北森林文化,其祖先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习惯于吃猎捕的飞禽(如飞龙、野鸡、山雀),走兽(如鹿、狍、熊掌、獐子、野猪),鱼类(如鲟鳇鱼、鲤鱼),采摘的山珍(如蘑菇、木耳)等。《北京竹枝词》写道:“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满洲崛起之后,吸收汉人食品。清帝入主中原,吸收关内食品。满洲风味菜肴,溥仪出宫之后,故宫厨师传厨艺到今北海仿膳和颐和园听鹂馆等餐馆。

蒸炖煮烧居多主食以面、副食以肉为主。烹饪以煮、炖、蒸、烧、烤、炸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窝烩糟鸭子热锅一品,燕窝挂炉鸭子热锅一品,燕窝鸭丝热锅一品,燕窝白鸭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汤鸭子一品等。这么多的火锅,是因为关外气候寒冷,又便于加热保温,特别是冬天可以在炉火上或在热水中长时间煨着,方便帝后随时传膳。

南北风味兼取原明宫厨师有山东人、江南人等,清初帝后尝到鲁菜和苏菜的美味。鲁菜如全聚德烤鸭进入宫廷。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六次南巡,地方官员接驾,呈进淮扬菜、苏杭菜品尝。回京后,康熙帝“改燔炙为肴羹”,烹饪方法,有所改变。器皿既有大碗大盘,也有小碗小碟。乾隆时御膳房有“苏州厨役”张成、张东官、宋元等人,做淮扬、苏杭佳肴美味。从此,清宫御膳,南北兼味。

加进西餐元素耶稣会士来华,西餐影响宫廷。法国传教士张诚等在京,康熙帝在畅春园款待他们,所赐食品有“堆成金字塔形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康熙帝还邀请传教士一起用除夕晚膳,赐给他们“年饭”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洲烹制方法,中西餐结合。乾隆帝吃过西餐。乾隆十八年(1753年),命先后制作“西洋叉子”、西洋小刀、西洋布垫单。晚清和民初,溥仪对西餐感兴趣。他让厨师郑大水向外国厨师学做西餐和摆饰餐桌,还在紫禁城丽景轩设置西餐饭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