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扑朔迷离的上谕问题(3)

五国公使接到总理衙门的解释信后,于次日再次召开了联席会议。在会上,公使们对总理衙门的解释不屑一顾,德国公使克林德甚至建议将此信原件退回,以示嘲弄。对此,意大利公使萨瓦戈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不过,这个举动被认为是太过分而没有被采取。

最后,五国公使也开始担心起来,因为他们害怕清廷不会就范,由此形成对外强硬的先例,这将使得他们在各自的政府面前很难交代。在商议半天之后,公使们最后决定,再向清廷提交一次联合照会,如果清廷不肯做出满意答复的话,就请求各自的政府进行联合海军示威,以逼迫清廷就范。

而正在这时,清廷宣布原山东巡抚毓贤担任山西巡抚,这让本就紧张的中外关系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毓贤本是在外国公使的抗议下而去职的,后来他回到京城后与端王载漪等人交往甚密,意气相投,由此谋得了山西巡抚一职。美国公使康格对此最为愤怒,因为他认为毓贤的去职是他所促成的,而其复职等于是对他的污辱。之后,英国公使窦纳乐也对总理衙门发出警告说:“如果中国政府再不接受五国公使的要求,我将向女王政府报告,敦促它采取保护英国在华公民的其他措施。”

有意思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的中外紧张关系,慈禧太后在3月8日(也许是巧合)再次邀请了公使夫人们到皇宫做客。也许是上一次的宴请很成功,慈禧太后大概想让这些公使夫人们给他们的丈夫吹吹枕边风,以缓解下外交上的压力。可惜的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做法并不奏效,公使夫人们在赴宴之前便被他们的丈夫所提醒,因而这次宴会明显比上一次要冷清许多。

中外的外交对峙一直持续到四月上旬,清廷仍无任何退让的痕迹。在各国公使的一再请求下,美、法、德、意、英五国政府陆续批准了在中国海域进行一场海军示威活动,其中美国派出了一艘军舰,意大利和法国各派出两艘军舰,克林德被授权可以动用驻扎在青岛的德国舰队,而英国也得到了两艘军舰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有一个国家派出了军舰,其他国家都不想落在后面。

但即使到了这种紧张的时候,清廷仍坚持不发布禁拳的上谕,因为他们相信列强不会因为这个而开战,由此外交僵局依旧没有被打破。为此,英国公使悻悻然的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政府如此顽固不化,自我感觉良好。我不认为南非一定与此有关(当时英国人在南非陷入了布尔战争的泥沼),但意大利去年在三门湾问题上的失败必定与此有关。意大利军舰来到中国,滞留观望了一段时间,又悻悻地离开了,而且意大利公使被召回,这些猪尾巴(对中国人的蔑指)因此大获全胜”。但是,窦纳乐仍旧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受到一次沉重的教训,它就会屈服。”

清廷突然变得强硬可能和两个原因相关。第一个是在戊戌政变后,以刚毅为代表的守旧派官员占据了朝廷的主流,这些人大都主张维护中国传统,对外洋事务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而他们主张对外强硬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御史的呼应,由此在朝廷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另外,在“乙亥建储”的过程中,以端王载漪为代表的满族亲贵迅速崛起,由于他们认为洋人阻挠了他们废帝的计划,使得这些人与那些守旧派大臣一拍即合,清廷的朝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和控制。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之前恭亲王奕訢的去世及其李鸿章的外调有很大关系,虽然南方的大多数地方大员都主张剿灭拳匪,但朝廷里暗中支持义和拳反对洋人的大有人在,这其中不能不说是夹带私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