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扑朔迷离的上谕问题(1)

三、扑朔迷离的上谕问题

1900年1月11日,清廷就山东等省的反洋教活动发布了一道上谕,其中称:“近来各省盗风日炽,教案屡出,言者多指为会匪,请严拿惩办。因念会亦有别,彼不逞之徒,恃众滋事,估属法所难宥。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家身,或联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地方官遇案不加分别,误听谣言,概视为会匪,株连滥杀,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是直添薪止沸,为渊驱鱼”。

为此,清廷提出,“各省督抚受恩深重,共济时艰,必能仰体朝廷子惠元元、一视同仁至意。严饬地方官,办理此等案件,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预购,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换句话说,清廷认为处理教案仍需要秉照曾国藩的“只问匪不匪,不论会不会”原则,公平处理,不得任意株连,“以服众心”,“固根本者在此,联邦交者亦在此”。

很显然,这道上谕是针对十几天前的卜克斯被杀一案和之前发生的“平原事件”而发的,而这又和当时袁世凯入主山东有关,因为数名御史在此之前已经上折要求朝廷给予袁世凯警告,防止他在山东一意进剿,以至于激起民变。

清廷的这个上谕和以往的政策相比本并无大的变化,但因为“卜克斯事件”而变得格外敏感。卜克斯并不是第一个被杀的外国传教士,但由于山东等地反教活动日益壮大,这个事件便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尽管清廷曾对此事以公开上谕的形式进行道歉,并特派军机大臣王文韶亲往英国使馆表示吊唁,但窦纳乐在得知卜克斯被杀后,立刻把它认定为一场反洋大阴谋的一部分。

经过简短的磋商后,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决定向清廷施压并于1月27日提出了第一个联合照会。在照会中,四国公使指责清廷在公开支持义和拳,并认为1月11日的上谕将导致拳民继续攻击基督教徒,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四国公使要求清廷无条件的发布镇压拳会的上谕,并要求禁止所有的拳会组织。

四国公使同盟的成立,法国公使毕盛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他首先提出建立公使联盟的。而在此之前,耶稣会传教士贝克神父曾给毕盛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贝克神父夸张的认为中国政府正有计划的将基督徒赶出中国,这个计划的主谋是前山东巡抚李秉衡和仇洋的董福祥;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对基督徒的大屠杀便指日可待了。由此,贝克神父呼吁英法德美四国公使立刻采取联合行动,否则中国的基督徒不可能抵抗得住来自异教徒的攻击。

毕盛在读完这信之后立刻犯了容易激动的毛病,他很快便站到了英国公使窦纳乐的一边并积极促成四国公使同盟的成立。可惜的是,外国公使们选择了一个极其糟糕的时间进行抗议。就在三天前,清廷颁布建储诏书,端王载漪的次子溥儁被立为大阿哥,而公使们非但对此没有任何的表示,反在三天后提出联合照会对1月11日的上谕进行抗议,这未免使得清廷特别是端王载漪等人觉得外国公使们似乎另有所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