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6:年轻人的就业为什么这么难(1)

“朝阳产业等于高薪就业”是目前招聘市场上最为响亮的口号。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产业头顶“朝阳”的光环,引领着21世纪的职场风向标。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学子被“高薪就业”的噱头所吸引,投身朝阳产业的时候,人才招聘市场却频亮红灯。“动漫专业毕业生失业率第一”、“朝阳产业就业难”等报道并不鲜见。与此相对,“传统领域”等于“夕阳产业”的说法也使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投身技术岗位,导致技工学校门庭冷落,高级技工人才缺口巨大。时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期,职场“经验准入”要求与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很多的技术工作岗位,却招聘不到工人。比如,在招聘会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某餐馆招饺子工,月薪2?500元包吃包住,没有人应聘。而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时候,期望薪酬只有1?500元,却到处找不到工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年轻人就业问题。

其实,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和学历化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技工教育滞后导致招工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推行市场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学校大量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扩招的直接后果就是入学标准降低,同时,每个教师分配到学生身上的精力、时间都变得非常有限,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下降,毕业后到就业市场上就有些不受欢迎。其实,现在年轻人可就业的岗位数量跟过去的十年相比,并没有大的减少。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由于觉得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此对工作岗位的预期就比较高,不愿意从事一些中低端的工作。这样就导致一方面大量中低端的工作没有人干,另外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雇主对大多毕业生的评价也很低。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大学的口号或者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而我们看到德国大学的口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从主导思想上看,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有多难,我们缺少合格的劳动者,而德国制造是品质高端的代名词,这正是两国大学培养目标差异的结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