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9:贤君的世纪》公共建筑事业(9)

为此,我想说三个常识性的问题。当你站在遗迹上的时候,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第一,罗马人建造的所有建筑物,都是把人类的存在放在第一位进行设计的。只要想象一下圆形竞技场可以容纳5万人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种规模对圆形竞技场来说是最合适的。电脑制图只能为我们提供模拟的“盒子”,却无法让我们体验到“盒子”加“人”的感觉。

第二,在现代人类活动的区域内保留下来的遗迹,大多数都在5米以上的低洼处。但是,古罗马广场和皇帝广场却不是一开始就建在低洼地上的。罗马帝国灭亡后的1000年间,由于建筑物的倒塌,石头、砂砾的不断堆积,导致地面上升。后人就在新形成的地面上,建起新的建筑物,铺设新的道路,遗迹随之被掩埋。

19世纪中叶,在这里进行了挖掘工作,终于重现了旧时的原貌。也就是说,到了现代,古代罗马的地上一层变成了地下一层。

第三,现在我们看到的遗迹,不是因为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淋等自然侵蚀所造成的。进入基督教统治时代后,这些遗迹被看做是异教象征,成为他们泄愤的对象,也成了建筑资材的最便捷的提取场。雕像、圆柱、多色大理石地面、刻有浮雕的墙面,能拆的都被拆走了。甚至贴在墙上的大理石板,因为容易揭下来,也全部被拿走了。石材本来就是切割好的,所以揭下来就可以直接用做建材。

如果你想看罗马时代的圆柱,与其找它的遗迹,不如直接去基督教教堂。不仅方便,还能看到很多。这就是当今的现实。即使在讴歌古代复兴的文艺复兴时期,尽管对古代建筑资材的使用上不尽相同,但是遗迹被看做建筑资材的提取场的情况和以前没有任何不同。在当时,唯一的例外是米开朗基罗把戴克里先皇帝的浴场中心部分变成了教堂。除此之外,没有一处逃过变成建材提取场的命运。甚至连圆形竞技场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原因据说也是因为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留下来的只有混凝土加固过的砖块。因为只有这东西既无法取走又没有可再用的价值。但是,尽管如此,依然有人把它们挪做了墙体。图密善皇帝的竞技场(今纳沃纳广场)周边公寓的墙就是原本用来支撑竞技场观众席的墙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