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路
这是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某一期的封面:“China*餾 New Face”(中国的新面貌):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地表现了中国正在改革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
1979年,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期间的碰撞与融合既改变了百年品牌可口可乐,也推动了千年古国中国的开放。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出现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名字固然古怪,但它棕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盖后充盈的气泡,更让人感觉奇异。奇异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这家饮料公司第二年便公开悬赏,用350英镑的奖金征求译名。一位身在英国的上海籍教授蒋彝,击败所有对手,赢得奖金,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品牌名--可口可乐。迄今为止,这一译法仍然为广告界和翻译界所称颂。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可口可乐”厂,在1948年,更是美国境外第一家年产量超过一百万箱的工厂。
1949年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
1976年,中国政治形势尚不明晰,可口可乐总裁找到了在中国驻美联络处工作的佟志广,希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并在中国建厂。
对于佟志广而言,可口可乐并不陌生。解放前在上海,他就已经尝过这种喝来有点像止咳糖浆的“汽水”。但对于解放后出生的中国人,可口可乐却是电影中美国士兵腐朽的享乐品,是朝鲜战争中敌人的饮料。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佟志广向对方解释,现在进入中国还为时过早。
随着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渐渐明朗,可口可乐再次提出重返中国的想法。这次,可口可乐总裁明确表示在中国设厂,其产品主要针对的不是中国消费者,而是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那些已经习惯了可口可乐的欧洲和美国人。
经过层层请示,1978年,中粮与可口可乐公司最终签署协议,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可口可乐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前四天成功重返中国,使其成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美国公司。然而,机会之门虽已打开,成功之路尚需自己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