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最先消失的是花草和树上的枝叶,桑树、槐树的叶子都可以果腹,芍药、牡丹等花卉早就没人照料,它们现在被连根拔去当饭吃。人们进入废弃的龙德宫花园,先吃里面的树皮和花草,接着在干涸的人工湖边发现了一片红土,那里的土是咸的,吃起来有弹性,可以混着豆子一起蒸了。全城的人都在挨饿,石榴巷棺材铺的刘老板并不知道南城绸布庄的掌柜晚上吃了什么,教书先生也不知道隔壁的裁缝还有没有饭吃,所有的亲戚朋友们都断绝了来往,穷人们在挖野菜剥树皮的队伍里偶尔遇见亲友,也装作素不相识,富裕的人们还试图保持体面,家里剩余的粮食成了最大的机密。很快,人就吃人了。原来的菜市场形成了一个交易市场,那些活不下去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换别人的孩子吃,他们的交易公平诚信,一个体重二十斤的孩子绝对换不来一个体重二十五斤的,两个体重三十斤的却可以换来一个体重五十斤的,因为两个孩子的骨头会多一些,要刨去骨头计算纯肉的重量,父母对孩子的体重有准确的直觉,交易的误差控制在三斤之内。十岁以下孩子的肉最受欢迎。他们交易的都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决不会偷了别人的孩子去吃。大批老年人选择自杀,这样可以为家里节省一些口粮,还可以把自己的肉留给儿女们吃。蒙古医学龙之饮食枝上有一叶,乃是大肉,这一下汴梁城里的人都吃上大肉了。
陆兴之等三人还坚守在城中,莫大奎每天挣扎着出去,回来向陆兴之汇报城里的悲惨景象。他听到了很多悲惨故事,比如哪一家人,男人已然战死,女人和孩子是饿死的,哪一家人刚得了儿子又送出去给人吃了。他只是听人转述,却没有见到当事人,这样一来,好像活着的人就不是最悲惨的。他没有再去打劫。在决定吃掉自己人之时,莫大奎、陆兴之、春兰姑娘召开了一次民主会议。陆兴之先发言:“目前的形势是这样的,蒙古兵随时可能攻入汴梁,我们很难阻挡这一趋势,我们在这里寸功未立,但为了南宋的复兴大业,还是要坚守在城里。汴梁是宋朝的故都,孕育了伟大的文明,如果这里被蒙古人占领,道统就会进一步沦丧。古人讲舍生取义,现在就是我们舍弃生命的时候了,舍生取义这样高洁的作风,自我牺牲这样的道德,是金人和蒙古人都不具备的。我可以自刎,把我奉献给你们吃,但你们不能背弃自己的信念,还要在这里抗击蒙古兵。”春兰姑娘看着陆兴之,眼中噙着泪花,在多年的战斗生涯中,她对陆相公充满好感,却从来没表白。她知道陆相公是知识分子,自己是一个卖唱的,虽然参加了抗击蒙古的宣传工作,但自己低贱的出身和陆公子的身份比起来相差太远。陆公子是不能死的,他的生命更为高贵,春兰愿意替陆公子去死。莫大奎对陆兴之的说辞没什么兴趣,他宁可吃掉面前这两个人也不会奉献自己,他武艺高,杀掉陆兴之和春兰不费什么力气,他只想吃顿肉。陆兴之接着说:“我知道这个决定非常艰难,你们都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应该吃谁,所以我预备了三个纸条,我们分头写下该吃哪一个人就是了,少数服从多数。”莫大奎接过纸条,说:“早知道如此,我们不如把那个衍圣公孔元措留着,留到现在也能吃了。”陆兴之并不搭茬儿,凝重地在纸条上写下了春兰姑娘的名字。莫大奎也写下了春兰姑娘的名字,他是个有组织观念的人,知道陆兴之是他的上级,春兰是他的下级,按照食物链法则,他只能吃春兰姑娘。春兰姑娘写下了“我”字,她要像陆公子那样舍生取义。三张纸条摊开,陆兴之看着春兰的字条说:“你这个‘我’字不太明确,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天可明鉴,这个字条我会保留,如果能返回浙江,还要向上级汇报,这个‘我’到底是谁写的呢?你要写上‘春兰’二字,你听明白了吗?”春兰说:“春兰明白了。”她把纸条上的“我”涂成黑疙瘩,写下“春兰”。陆兴之点点头,“以后我会把你的故事编成‘诸宫调’,让乡村城镇都演出你的故事,传唱你的颂歌。”春兰姑娘眼中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她被陆公子也被自己深深感动。投票结束之后就要杀人,莫大奎站起来,从胡琴里抽出短剑。春兰姑娘慷慨赴死,她看见陆兴之在莫大奎身后,有一瞬间好像要拔出刀来从背后给莫大奎一刀,她在最后忽然想到,她和陆公子甜甜蜜蜜地把莫大奎给吃了,然后双宿双飞。她闭上眼,脖子一凉,倒地而亡。莫大奎把短剑收好,“这个姑娘吃起来肯定比那个孔元措嫩。”陆兴之吩咐道:“我们要省着点儿吃,先把她一条胳膊剁了吃,可惜也搞不到盐和调料,要不然剩下的肉可以腌起来慢慢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