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应对一个矛盾重重的中国(6)

这一学派认为,与大国没有牢固而稳定的关系将损害中国范围广泛的利益,并使中国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复杂化。中国现代化努力是采取大国取向的一个明显的理由,西方大国(美国和欧盟)是先进技术、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俄罗斯是能源和军事装备的重要供应国、投资的场所,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举足轻重。这派学者倾向于认为,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保持与华盛顿的和谐关系应当成为中国外交方面的当务之急。这些学派的大多数成员都属于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界,包括北京大学的王缉思、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复旦大学的吴心伯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崔立如。这一学派曾一度主导了中国外交,使中国一度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但是这一学派在后来影响力下降,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更加多样化。

这一学派中的一些人认为,中国应当重视俄罗斯。北京大学的潘维认为,美国对中国而言是一个终极目标,追求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其好处远少于坏处。潘维等学者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当调整,与莫斯科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他们要求对美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同样对最近30年来得到贯彻的、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的外交思路持怀疑态度。

截至几年前,这一学派的某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应当在外交方面重视欧盟,因为欧盟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支柱。但是,2008年以来,他们的声音消失了,因为布鲁塞尔的组织工作失调,欧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软弱无力。中国的分析家已经对欧盟感到失望。

虽然学者们就注重大国是否明智的问题展开辩论,但是他们指出,中国的多数高级领导人和决策者在中国的国家需要与利益问题上很务实,因而仍然采取了重视大国的做法。他们的逻辑是,中国如果与上述三个大国当中的任何一个关系紧张,代价都会太大。尽管如此,这种取向已经有了调整,即放弃对美国的“压倒性”关注,转而采取比较均衡和全球性的政策。

亚洲优先派

亚洲优先派主张中国外交应集中于邻近的周边地区和亚洲邻国。他们认为,中国邻近地区不稳定将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应当注重加强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稳定周边环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每一个大国都必须保护自己的后院。”这一学派主要由亚洲问题专家构成,重点讨论各地区发展趋势,包括不断演变的地区多边架构、美国的角色、印度的角色、朝鲜问题、东盟的角色、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其他亚洲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