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应对一个矛盾重重的中国(2)

其他大国或有志成为大国的国家很少进行这种自我反思性的讨论。中国甚至出版了各种有关如何成为一个大国的书籍。虽然这种讨论主要限于半官方的政策界和学术界,但它也波及整个社会。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观看了这部系列片。它讲述了其他现代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苏联、日本和美国)崛起的条件,以便通过这些历史经验,为中国崛起提供可能的背景和信息。虽然该系列的主要重点围绕着使大国加速崛起(和衰落)的条件展开,但结尾一集的主题却是如何避免历史上的反复出现的主要传统大国和主要崛起中大国之间的“非对称性陷阱”,即崛起大国挑战既有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从而挑起紧张局势、竞争、冲突,甚至战争。无论是中国的群众还是精英,近年来十分关注崛起大国所陷入的困境。

有关中国国际身份的讨论深入而广泛,为中国人思考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问题提供了窗口,特别是对中国作为世界事务中一个新兴大国不断演变的角色该如何行为而进行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这种论辩揭示了中国存在着多重的、有时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以及有关中国在世界上该扮演何种角色的不同看法。中国今天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国际身份,而是一系列相互竞争的身份认同的组合。

了解中国内部讨论的内容和谱系,对于认识中国人如何看待崛起中的矛盾极为重要。显然,中国对其新的国际地位没有准备好,其崛起速度远远超过预期。对中国人来说,感觉很茫然的是,突然间要面对一系列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角色和责任的新问题和外部需求。那么,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如何看待世界和中国的角色呢?

有关中国国际身份的话语谱系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有关思想和分析的不同的学派,或者说“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些学派在知识上各有特色,但并不总是相互排斥;它们既相互矛盾也存在互补性。此外,有的国际关系学者和中国官员经常是折中主义思想家;虽然他们在一个学派的思想方面根深蒂固,但他们往往也发表看上去属于其他学派的意见。显然,有关这类问题的认知是很复杂的。人们还发现,思想家群体与其所属研究机构不相关联。虽然如果能够给某一机构贴上“现实主义”标签,而给另一机构贴上“全球主义”标签会很好,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思想流派在各个机构之间纵横交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