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的是太全息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叹就是这句话,本想向广大读者介绍说此书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可是掩卷长思,竟然找不到一个形容词能囊括此书的全部。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句式--我不敢说这本书是什么,只能说它像什么。像什么呢?像游记,绝对是作者在印度多年游历的所见所闻;像随笔,有很多作者在印度触景生情的所思所想;像政论,很多文章似乎比《环球时报》上的“五毛”文好很多;像旅游攻略,呃,这个好像不太像……算了,管它像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图书馆的大妈想去吧,爱放哪放哪,总之我家里这本书一定要放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因为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原因如下:
第一,它让我快乐。快来乃是阅读的根本动力,看一本书如果看郁闷了,还不如不看。翻开此书,遍地欢乐。我喜欢书里那些原汁原味的印度笑话,也许只有长期在印度才能接触到这些本地段子,让我和老婆乐了好久。当然,在看《印度美女、神油及TT的碎碎念》时我独自偷偷欢乐了好久,感谢新闻出版署做了件好事啊!
第二,它让我长见识了。中国人眼里,印度无非是阿三、咖喱加宝莱坞。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也就比常人多知道印度人不怎么用手纸。翻开此书前,请问:你知道印度盛产CEO吗?你知道印度没有神油和抛饼吗?你知道印度英语是最标准的英语吗?还有,你知道印度人是白人,种姓就是“颜色”的意思吗?借用某位仁兄的一句话“不管你知不知道,反正我是不知道的”。
第三,它让我尝试去感悟生活。人生中不如意十有八九,像我这样拼不过爹又找不到干爹的年轻人,说得文艺点,我有对人生意义的迷茫,对真实与虚伪的纠结,对物欲与精神的挣扎,说得粗俗点,我仇富,恨自己开不起奔驰宝马、住不起三环豪宅。但是本书中传达出一种印度人特别的乐观,也许很多中国人不屑于这种廉价的幸福,但也起码知道了,其实幸福可以这么简单。还有作者勾勒出的神秘而又空灵的印度圣地,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会去到那个传说中的天竺,循着玄奘的足迹,去菩提伽耶、去鹿野苑、去拘尸那迦,参禅、打坐、修行、悟“空”……
最后一点,它让我开始思考。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我要说,以印为镜,可以看中国。印度与中国有很多相同点:地大、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等等,但也有很多不同:印度几乎全民信教,但中国基本信奉“无神论”;印度实行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民直选,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结果是都不是理想中的“民主”;印度精英治国模式,却放弃了底层民众,中国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但觉醒的民众却衍生出“维稳”问题。同与不同,才有对照的基础,才有借鉴的意义,无论孰好孰坏,起码能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吧。
无论因为什么理由,读完这本书,然后背上行囊去印度……
--青年记者 朱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