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前言(2)

认为城市代表了现代世界的不同政治价值观能说得通吗?和古希腊城邦国家或中国的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相对比,当今的城市庞大、分散和多样化。2说一个城市代表了这个或那个似乎显得怪异,但只要想想耶路撒冷和北京:还有别的城市的差异比这两个更大吗?两座城市都被设计成由同心圆围起来的一个核心,但一个核心表达的是精神价值观,而另一个则代表了政治权力(更不要提北京的人口是耶路撒冷的16倍之多)。显然,有些城市的确表达和优先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我们称之为城市的“精神”或“气质”。“气质”(Ethos)被定义为一个民族或社会的代表性精神、普遍的心态(《牛津英语辞典》)。在本书中,我们一直使用这个定义,更具体地说,我们把城市的精神(气质)定义为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人普遍认可的一套价值观和视角。3

城市用很多方式反映并塑造了其居民的价值观和视角。城市建筑的设计和构造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公共纪念碑往往标志着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场景和怀念死者的不同方式;大都市向外蔓延扩张和交通的繁忙程度,则反映了有关城市和乡村生活在人口控制领域的不同假设,以及国家计划或自由市场的差异等;妇女是否上街,也表达和影响了性别关系的概念。正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指出的,许多临近社区的形势恶化,与社会公平正义的议题密切相关,也影响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4社区的组成和邻居状况,能推动或破坏民主和公共参与的程度。贫民窟反映了种族关系的糟糕状况。剧院、体育馆、咖啡馆、饭店则与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问题有关。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供方便的城市和为轿车出行提供方便的城市,鼓励和推动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不同价值观。5街道标志牌上往往写着不止一种语言,这反映了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团体权利的不同立场。医院的存在或缺失体现了人们对身体的不同关心程度。普通市民相互交往以及与外地人交往的方式同样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甚至(尤其是)出租车司机谈论的话题往往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主要气质。虽然我们常听见“全球化”和“同质化”的说法,但不同城市在这些方面常常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能够辩论的是规划、建造、建筑设计在影响城市气质以及反映在居民身上的生活方式方面存在一种局限性,但诸如“耶路撒冷综合征”的影响力确实清晰存在——游客为这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宗教象征所感动,以至于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变身成为耶稣。斯大林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的建筑常常有令个人显得渺小的效果,这令民众很容易相信他们应该服从国家和“伟大领袖”。从更积极的方面说,令人不由得产生敬畏之情的哥特式大教堂,如沙特尔大教堂,或许能够强化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拿破仑的名言是大教堂会“让无神论者感到不自在”),而看到世界上最漂亮的象征爱情力量的泰姬陵,你很难无动于衷。法兰克·盖瑞(Frank Geehry)在毕尔巴鄂设计的引人注目的博物馆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西班牙城市,把它从衰落的工业中心变成了旅游胜地。使用特别的建筑影响价值观并不总是有效的,科伦坡郊区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设计的议会大厦建筑结合了僧伽罗人的、佛教的和西方的特征,旨在传达出理想的多元文化和宽容的斯里兰卡形象。6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城市气质更广泛的背景下,人们可能受到都市环境的影响。正如科米迪亚(Comedia;旨在推动都市生活创造性思考的智库)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德里(Charles Landry)所说,城市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人的交往产生了影响。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