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中文版自序(2)

推动独特精神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都市生活的优势与小城镇或乡村生活中的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如果一个城市只是表现出全球化的同质性,人们很难为它感到自豪,正如住在麦当劳附近的人很难为它自豪一样。但是展现出独特气质的城市就能让人产生一种满足共同体需求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应该欢迎中国城市花费时间、金钱、和心思去保护其独特的精神,用以帮助抗衡全球化的同质性倾向。比如,哈尔滨通过强调它的开放性和对外来者的宽容性而展现其独特精神。在长沙,有机构向市民征询该市独特的“精神”,这些调查结果对都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影响。打造城市品牌的努力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

但是,这种爱城主义常常是在与表达对立价值观的城市的对比中进行定义的。但是,与国家不同,城市之间不会发动战争,我们无需担心。事实上,爱城主义能够遏制过分泛滥的民族主义。拥有强烈爱城主义情感的人要自我感觉良好并不需要强烈的爱国主义。虽然首都居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确实更强烈些,但同样真实的是,那些对北京精神感到自豪的人往往更少“基要主义者”色彩,对历史和民族自豪感往往采取更细腻和批判性的态度。“爱国”是描述北京“精神”的四个正式术语之一(在这点上,上海显然相反),另外一个是“包容”(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译注)。拥有一种精神的城市也能实现在国家层面上难以实现的令人向往的政治目标。让美国或中国的政客来认真实施应对气候变革的计划可能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但像波特兰和杭州这样为自己的环保精神感到自豪的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做得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它们实际上已经在执行自己的对外政策,与世界上的其他环保城市结为对子进行合作。如果城市能够绕过国家实现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当然应该欢迎这种趋势。

推动城市精神还有很好的经济理由。在中国,喜欢文化的游客蜂拥参观曲阜,因为他们想看看儒家鼻祖孔子的家乡。是的,文化游客会对儒家的商业化感到忧虑,但是它能帮助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摆脱贫困,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孔子本人说过,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让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

给城市授权,给人性授权

如果我们同意提升城市精神是好事,那么,城市就需要拥有实质性预算和立法权。

与权威更多是在州政府的美国或印度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有一个优势。当然,城市仍然需要受到更高权威的控制。在中国,迫切需要的是减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市能够和应该为周边乡村生活的改善做得更多。随着中国的都市化,城市的司法和金融权威需要加强。给“城市公民”赋予独特的精神和身份认同就能让城市能够帮助人们有力量面对21世纪最严峻的挑战。

1 本文的修改稿发表在《环球时报》2012年4月10日国际论坛15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