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行读天下》节选(25)

坐地日行八万里,察古观今一瞬间——北京古观象台上,毛泽东笑点宇宙

北京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 原名“ 司天台” 。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 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 年) 时重建此台, 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 且改名“ 观星台”, 并复制了一套仪器, 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 天球仪) 等, 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 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 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 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 年止, 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 年, 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 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1954 年5 月16 日, 毛泽东去天文台看北京古观象台。到了城墙边, 毛泽东问张随枝:“ 我们从哪里进去呀?”

张随枝说:“ 这里的门在下边, 毛崇横已找看门的人去了, 现在还没有找来。”

毛泽东“ 嗯” 了一声说:“ 知道要来,为什么不早通知人家? 这里是进不去了, 我们只好在这里看一看吧!”

毛泽东指着观象台对他的侄子毛远新说:“ 你看那上边有龙, 龙嘴巴下边还有蛤蟆。”

毛泽东又说道:“ 这些是重要文物, 保存得不太好啊!” 说着, 他便坐在一块石头上, 向大家讲起了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来。

“ 张衡是河南省南阳人, 他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 但他好学不倦, 从天文、历史, 到哲学、文学, 都有成就, 尤其是在天文学上有杰出的贡献, 还写了一本天文学著作《灵宪》。

“ 张衡创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的鼻祖。

“ 张衡活了62 年,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做官37 年,在中国天文学和科学技术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人要学习他这种好学不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的文物,要很好地保管,对祖国的文明史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