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在金融市场中确实看到交易的发生,而且是大量的交易,那么套用米尔格罗姆和斯托基的理论,进行交易的双方中至少有一方做出的是不明智的举动。由此我们不得不设想是否有一些心理的因素,比如说过于自负,才是金融市场上产生交易的主要动因,甚至那些从交易中获利的人,包括经纪人和其他角色,是否有意把自己的一半客户当作傻子来对待。
但或许米尔格罗姆和斯托基的理论也不能用来证明这种过度自负的心态确实存在,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理论看作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反证法。如果市场达到完全有效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人愿意进行交易,那么市场如何在一开始就取得有效状态呢?
如果市场要以股价来有效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那么必须采取一些先决措施。这种措施的一部分是进行交易,而另一部分则是收集信息。这些行动都是费时费力的,而且要投入不少资金。如果市场都是完美有效的,那么谁还会干这些事呢?此观点在另一金融理论著作中得到印证,那就是金融理论家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合著的论文《信息传递达到完美效率的市场不可实现》。他们的结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均衡”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假设市场完全有效的理论根本说不通。
越聪明的投资经理胜出的机会越大?
一个最真实的表述就是普通投资者永远不可能超越市场,因为市场表现就是普通投资者行为的集中体现。随着职业投资者在交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仅能取得市场平均收益的职业投资者就会逐步退化为普通投资者。但是保留这些职业投资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对社会总体而言还是有用的,这种竞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最精明的机构投资者带来回报,而竞争的社会效用则是使得最好的投资经理成长为投资管理领域的顶尖人物,从而掌控我们经济体系中资金的流向。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聪明的投资者总是赢的概率更大。金融理论中从没有哪一条否认过更聪明的人胜出的概率更大。只不过我们需要存疑,需要审视一下金融体系是否真的会回报更聪明的投资者。这种质疑根源于实战得出的数据,因为根据数据推论,金融活动的结果是完全随机的,跟掷骰子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