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新工业革命》第二章 新工业革命(5)

布兰德经营着一桩名为“全球卡车商店”的生意,刚开始只是一辆四处游荡的卡车,出售各种很酷的工具和教育材料。1968年,为扩大影响范围,他创立《全球概览》。创刊号的封面就是那张著名的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副标题是“通往工具之路”,潜在的含义是科技也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布兰德在创刊号的第一页上写道:“一个关乎私密的个人力量的领域正在蓬勃发展—这样的力量可以让个人实现自己的教育,找到自己的灵感,塑造自己的环境,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全球概览》的宗旨就是寻找和推广可以协助这一发展进程的工具。”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紧随其后写了一首诗,开头是这样的:“我在那些可靠的工具和器械中看到了上帝……”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自制电脑俱乐部”中创造了第一台苹果电脑。该俱乐部正是建立在上述原则标准之上。现今,这样的准则在千百个“创客空间”内得以延续,每个“创客空间”都在凭借21世纪的工具推动同样的社会与经济革命性变革。

真正的国家要制造产品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强大,就必须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即便发展至今,美国经济的1/4仍然是制造实体产品的制造业。如果将产品分销和零售都计算在内,则制造业占经济的比例将近3/4。服务型经济当然也具有优势,但如果经济中没有制造业的存在,一个国家就只剩下了银行业人员、服务员和导游。虽然软件和信息行业备受瞩目,毕竟只能雇用少量人员。

一些人会说我们“生活在网络中”,可只要涉及日常生活,就根本不是那个情况了。我们的商业生活主要还是存在于由砖石瓦块、食品衣物、汽车住房构成的现实世界里,而且直到我们真能够像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把大脑分解之后装在桶里,我们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比特令人激动,可谈论到总体经济时,还是要回到原子世界里来。

然而,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西方富裕国家的制造业生存日渐艰难。鉴于亚洲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量工厂外迁至此,导致美国制造业雇员的绝对数量和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都处于世纪最低水平。更糟糕的是,整整一代美国人已经把进工厂当工人从职业选择中彻底剔除,于是那些有意雇用工人的工厂发现很难找到合格的工人。曾经塑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行业目前已被视为处于弥留时期(稍后我们会看到情况并非如此。但因为没有重新安排,表象风险成为现实)。在工厂中工作听上去乏味、危险、毫无前途。

但我们今天可以逆向而行。当然不是要重走大型工厂的老路,把人们拖回工人密集的旧工厂里去。我们要建立一种类似于互联网的新兴制造业经济:自下而上、广泛分布、富有进取精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