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比特的世界—数字领域内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网络时代解放了比特,它们的生产和传播都很廉价。想想有点儿匪夷所思,毫无重量的比特经济改变了从文化到经济所有事物的面貌。这可能就是21世纪的最主要特点(我已经就此撰写了若干本书),比特改变了世界。
但我们还是生活在原子世界中,这一世界也称为“地与物的真实世界”。不管信息工业如何膨胀,它还是世界经济的附属活动。根据花旗银行与牛津经济项目的研究数据,广泛定义的数字经济的收益约为20万亿美元,而网络之外的经济总量按照同样标准估测为130万亿美元。总之,原子世界的规模至少是比特世界的5倍。
我们已经看到了大众化创新的网络模型对于推动企业家成长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想象一下,相似的模型会对更大规模的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无须想象—这样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威力。这就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今天,正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从“创客运动”中涌现,将DIY(自己动手)精神工业化。我想,我的外公可能也会对今天的开源和在线“共同创造”感到困惑,但也会产生共鸣。说实话,我觉得他会感到自豪。
创客魔法
20世纪70年代,每年夏天我都从东海岸的家中前往洛杉矶的外公家,在他的小工作室里动手动脑,度过了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有一年春天,外公跟我说我们要一起制造一个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而且他已经订购了所需的工具包。那年夏天,我到洛杉矶时,一个大大的箱子早已等在外公的小工作室里。我之前已经做过了一些模型,这次依然兴奋地打开箱子,想着里面都是已经编好号码的零件,外加配套的组装说明。可是箱子里只有三个大大的金属块、一个粗糙的发动机外壳、一份折叠起来的图纸。
“零件在哪儿?”外公指着那几个金属块说:“就在那儿呀。我们得自己动手。”于是,整个夏天我们都专心于此。我们按照图纸切割、钻孔、打磨、翻转那些金属块,制作曲轴、活塞和连杆、轴承,还有活门,就像是艺术家把一块大理石悉心雕琢成塑像。看着从车床上车下的铁屑在我脚下越堆越高,我不禁感叹工具和外公灵巧的双手的神奇伟大。我们用一大堆金属制作出了一台精密的机器,工作室简直就是一家无所不能的小型工厂。
我渐渐长大,不再去外公的小工作室,也淡忘了自己曾经对手工制作的热爱。这全都是电脑的错。我们是第一代拥有个人电脑的人,电脑呈现的世界对我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外公能够制造的东西。我学习了编程,我的发明创造运用的是一组又一组代码,而非一块又一块金属。对我来说,和开启微处理器强大的力量相比,在工作室里敲敲打打根本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