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来》的最大特色在于书中有许多黔北地区的民风民俗。四牙坝一年一度的四月上旬拉银鱼是他们的节日,大雨一般在四月初八光临,大雨过后,南面半山坡上的大嘴巴洞就会有“喝啰、喝啰喝啰”的响声,有的年份响几个小时,有的年份要响两三天,响过后,就把一张大网罩在大嘴巴洞上,一声啰响,就开始拉洞口涌出来的银鱼,一边拉,一边叫喊“银鱼呀,银子做的鱼呀。银鱼来,银子来。银鱼来呀,银鱼快来。”这是人们渴望富裕,渴望大自然恩赐的祈祷,只是这种大自然的馈赠却在1958年毁林炼钢和随后开荒种粮的运动中神奇地消失。拉银鱼在这时居然是破坏总路线,连供给人们好吃的桫椤粉,有几百年树龄的桫椤树也砍伐掉,原因非常好笑,说这种桫椤树芯捶后析出的淀粉,不顶饿,如水果一样,人们吃了还要吃,不能当粮食,果树的命运也是如此。三十年后,四牙坝倒是出现了零星的银鱼,上面也在每年四月份举办银鱼节,但这只是为了吸引游客,那点银鱼在孙国帮等老一辈人眼里,完全是扯淡,后代人对老辈人叙述的出银鱼的盛况,只当作一个传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自然的破坏给人类产生的恶果。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严酷的,《银鱼来》的这一主题是严肃的,开篇不久即进入这一场面的描写,提供给读者陌生的阅读经验,使阅读的兴趣随之增加。而且,这一民俗不是猎奇,而是承载着作者对四牙坝乃至贵州七十多年文化和生活的思考。
小说中另一个民俗发生在杨玉环身上,母亲在出嫁前给了她八个铜钱,名叫嫁钱,压在箱子底下,作为嫁物。这个民俗类似于赵树理《登记》中的“罗汉钱”,《登记》中,“罗汉钱”作为爱钱信物,《银鱼来》中,杨玉环也把嫁钱作为爱情的象征,送给了自己情人余得白。所不同的是,嫁钱在《银鱼来》中还承担性教育的功能,八个铜钱合起来是十六幅男女合欢的图案。这样的嫁钱在黔北地区可能是一种风俗,每一个母亲在女儿出嫁时都要打造一副,送给女儿,并叮嘱女儿,她将来有几个女儿,就要铸几副,女人婚前都是通过此来获得性知识的。这在宋明理学发达的中原地区,大约是没有的,即若有,也被礼教革除了,倒是不发达的贵州,有可能在相当地区保存这一习俗。杨玉环在看了这一图案并和范若昌结婚后,充满着肉体的渴望,但在儿子出生不久,就遭冷宫待遇。余得白来了,她第一次升腾起作为女人的爱欲,在和余得白有了几次死去活来的性爱后,她将那套摩挲得发亮的“嫁钱”给了他,说今后再也不想这件事了,余得白没有做到,她做到了。作为一个没有得到教育的民间女子,杨玉环有着小家碧玉的玲珑剔透,保持着几份纯朴的天性,和放牛娃一起玩秋千也那样投入,同时她又带着几份野性,大胆追求爱情,她是《银鱼来》中令人难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