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帝师庄士敦在书中大放异彩,这位深深痴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洋儒生,从踏上威海这方土地,他便恍若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妙梦境。在他看来,威海卫便是中国传统的缩影,是他梦寐以求实现中国儒家治政的理想之地,他宣称“在这里,要为儒家思想的生命作最后一搏。”他驻留了威海16年,深深眷恋这座城市,对威海的感情在他辞别演说中溢于言表:“你们将来会得到一位比我能力强的领导人,但我自信你们绝不会遇到像我那样对威海卫有如此深厚感情的领导人。”
庄士敦也对威海乡间老人怡然自乐、含饴弄孙,夫妻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境深深陶醉和向往,这位洋儒生正是对中华文明有着独到的真知灼见,也深深地忧虑中国的未来,“如果在以后的变革中,中国逐渐轻视并放弃她几千年来赖以依靠的支柱,如果她使自己所有的理想、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全盘西化,她的确会变得富有、进步和强大,甚至会成为世界之霸,但她也会因此而丢掉更多优秀而伟大的品质……”通过本书,我们更能了解到庄士敦在威海卫那鲜为人知的人生传奇经历。
辉煌伴随着屈辱,英国人当年如此看重威海卫,曾经梦想着把这个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海滨城市,打造成第二香港,他们办医院,开教堂,依村董治理乡村,注重法制,为古老的威海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所以在收复威海卫的过程中也改变着威海卫旧有的观念和思想,黑暗中孕育着黎明和希望。
这部书得到了威海文联和档案馆的大力支持,随书附赠的小册子,收藏着一百年前拍摄的珍贵老照片,这些照片和资料弥足珍贵,来之不易,更增添了这部书的历史厚重感。今天我们重温百年前那波澜壮阔的英租界历史,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沧桑,虽过去百年,但里面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沉思的地方。我们更应该重温那段历史,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说:山东作家徐承伦先生根据威海政府百万重金从英国复印回来的资料,写就该部长篇小说,读起来荡气回肠,在抗击殖民的历史背景下,细腻地展现庄士敦在威海的作为和遭际,从特定的局部反照“西风东渐”的大历史,从而填补了威海卫租界题材在国内创作史上的空白。
著名学者吴稼祥这样评价此书:太多忌讳的沉默造成了我们太多愧疚的失忆--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裸露出“尘封”的历史真相,且触碰到一个真理--比租界更糟糕的,是恶治。英国人给威海卫人带来国仇的同时,也带来了善治;威海卫人接受英式体制的同时,也弘展了东方文明的魅力。这部书,写以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