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略,坏战略》第4章 为什么坏战略普遍存在?(11)

近来,新思想运动通过一些讲述领导艺术和愿景的著作,悄然蔓延到了战略思维领域。这个领域的很多著作都针对管理和组织问题上的官僚主义观点和合理行为观点提出了反驳。但是,这类著作的演变趋势却让人想起马尔福德于1889年出版的《思想即物质》的观点。导致这种错位的原因就是,组织内部个人思维与共同愿景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了了解这种错位,请考虑一下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圣吉的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就是强调“共同愿景”的重要意义。比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很难想象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福特公司以及苹果公司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重要的是,这些个人的愿景得到公司上下各级人员的真心认同,从而将数千人的精力集中了起来,在高度多样化的人群中构建了共同的身份认知。”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观点都很有说服力,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福特公司和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出色的竞争力,而这种言论将其成功归因于公司上下各层一致拥护的愿景,则是对历史的彻底扭曲。个人计算机不是由苹果公司发明的,这项技术是自由流通的,而且数以百计的企业家都力求为所有人制造出合适的计算机。苹果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因于斯蒂芬·沃兹尼亚克。他在设计苹果二代电脑时弃用代价高昂的控制器,而是采用了摩托罗拉系列微处理器,这样一来,利用中央处理器的输出信息就可以播放视频并驱动光盘和软盘。另外,可视计算技术的诞生也为苹果电脑提供了机遇,因为这项技术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购买苹果二代计算机的理由。

无独有偶,福特公司“平民汽车”的愿景几乎没有任何特色可言,每天只挣5美元的装配线工人也未必认同这个愿景。底特律是1907年的“硅谷”,当时有多达数千名工程师和工人从事汽车制造与销售。福特公司的特殊才能体现在材料、工业工程以及销售领域。

有趣的是,彼得·圣吉鼓励领导者实现“自我精进”,而这是一个内在的精神历程。在这方面,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福特的一个神秘信念,即“在我看来,最小的、最不可分割的本体是智能,它就在那儿等待着,如果我们能够向它们伸出手并把它们召唤来,它们就会被人类的精神利用”。福特确实是个神秘主义者,相信轮回之说,而且将其很多成功归因于拜读了新思想派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特赖因的著作《与无限同在》。这本书包括一些经典建议,指导人们避免消极思维,并在思维中对所想要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认知。当然,圣吉对福特哲学思考的尊重还没有到鼓励读者也去研究福特反犹思想的地步。

新思想派作家强调积极思想的巨大作用,并建议人们永远不要让消极思想进入头脑。与此类似,共同愿景派强调牺牲精神的作用,即员工要抛却个人考量,要从大局出发,要有牺牲精神,要毫不动摇地笃信公司愿景的正确性。共同愿景派的代表作家马克·利普顿在其代表作《愿景引领增长:卓越企业基业长青的行动方略》中指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