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略,坏战略》第2章 好战略之转换视角创造优势7

安迪·马歇尔和詹姆斯·罗奇提出的思想突破了1976年那种以预算为导向的均势逻辑。其思想很简单,美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攻击苏联的弱势,同苏联展开真正的竞争。这份文件没有复杂的图表,没有抽象的公式,也没有充满缩略词的花哨术语,只有一个想法和一些落实这个想法的措施,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发现了一种形势下的潜在力量。

1990年,当我和安迪·马歇尔谈论这份14年前完成的文件时,苏联已经危若累卵。一年之前,柏林墙倒塌了。16个月之后,苏联解体。1990年,我们讨论政策的进程时,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还没有开始重写历史,但苏联显然已经摇摇欲坠了,因为它耗费过大,超出了自身承受限度,以至于经济、政治、军事全面破产。相形之下,美国拥有精度更高的导弹,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崛起,与苏联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在欧洲部署了防御导弹体系,罗纳德·里根总统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投入巨额资金改善水下监听技术,所有这些都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迫使其投入巨资追赶美国。然而,与此同时,苏联可用的资源已经十分有限了:沙特阿拉伯和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共同压低了国际石油价格,导致苏联失去了增加外汇的渠道,而欧洲人也不急于从苏联购买石油。苏联封闭的体制和地位增加了获取西方技术的难度。此外,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耗费了巨额资金,并使其失去了内部的政治支持。几乎所有力量和事件的背后都体现出了马歇尔和罗奇在1976年提出的间接竞争的逻辑,即动用你的相对优势,使对手付出巨大的成本,让对手在竞争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化。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凡是关于政治、战争与和平的讨论,苏联向来都是主题。我曾经趴在课桌底下躲避苏联袭击,直到警报解除才敢爬出来,而且一直很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大学的时候,教授们让我阅读卡尔·马克思、列宁、约翰·里德等人对俄国革命的生动描述,即《震撼世界的十天》,以及关于工农阶级在革命期间实行自治的文章。今天,我们想知道,苏联解体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矛盾,在多大程度上又归因于美国的政策给苏联造成的压力。和任何一个复杂的事件一样,当中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马歇尔和罗奇的战略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我认为的确如此,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了。他们二人的深刻见解可以用商业战略的语言这样描述:确定你的优势与劣势,评估机遇和风险(对手的优势与弱势),并不断增强你的优势。但是那个战略的力量来源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竞争优势,即不再纯粹思考军事能力,转而寻求通过各种方式给对手施加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成本。马歇尔和罗奇的分析中罗列了美国和苏联的一系列优势与劣势,这种优势与劣势的罗列并不是新鲜事物,传统的应对之道就是加大投入力度,让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然而,就像沃尔顿一样,马歇尔和罗奇也有深刻的见解,发现了隐藏在形势下的潜在力量,而一旦得到落实,那将会是一个更加有效的竞争之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