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抱怨这种病毒(2)

听到别人在抱怨你,实际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别人。这就像是一个游戏,每个参与者都遵循着这样一条准则——我对你错,那么当你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错的时候,对方也会马上把这个游戏规则用到你身上来。

电视剧《一地鸡毛》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买了一块豆腐,李靖让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给忘了,下班回到家后发现豆腐坏了,于是两个人就开始推卸责任,争执到底是谁的错,先是砸东西,然后吵着要离婚,还说“离就离!”。这时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好消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挂上电话后就问:“我们刚才为什么要离婚?”他们俩都想不起来了,在一边的女儿于是说:“为一块豆腐。”

抱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争执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执本身,最后越闹越大。就像上述例子中的两口子,回过头来发现争吵不过是为了一块豆腐,根本不值得。说到底只是不服别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不过,烦跟前面几个还所有区别。

“怨”其实是一种情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有某种期待,而这种期待一旦不合意就会腹诽,在肚子里面表达对别人的不满。然后就是情绪酝酿,把别人的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行为都解读为针对自己。随着双方相互报复的升级,碰到某一个引爆点后,相互之间的愤怒终于爆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暴力。从怨到恨到恼再到怒虽然程度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暴力。暴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

想要别人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产生冲突,这实际就是暴力。这种心理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产生。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心内心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没有注意到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关心,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心。对于这种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陌生人能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以佛学来解读,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执”,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我能”、“我的地盘听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句口号是非常“反动”的。因为它们包含一种暴力倾向,在整个社会里面制造了冲突和矛盾。当人们都认为应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他对别人就有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现在的情绪作为标准,这样必然会造成冲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