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类人,和他们聊天时,你的话才说到一半,他就打断你,然后滔滔不绝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这个人反应很快,其实他每次说的都很肤浅。要是在谈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轻而易举制服他。怕就怕你一直在说,对方一直在听却没有反应,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你拿下。他让你不停地说,结果他在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着回应你。
在企业中,最怕的就是老板还没说完,员工就有很多反应,有的说这个做得不对,有的马上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问题,有的赶紧说这件事情跟自己没关系。领导站在上面往下看,十分清楚哪些人将来可以培养成为接班人、哪些人需要有计划地清理出团队。
在中国,能做到坚持给孩子朗读的父母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听话和听书是不一样的。听话是强调孩子要服从,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服从问题,而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的性格。积极的沉默非常重要,因为一般人喜欢走极端,要么就是沉默,要么就是叽叽喳喳。能够做到积极的沉默的人,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社交商,一定与那些只会沉默或者只会叽叽喳喳的人不一样。
西方有一个谚语:我们应该多听少说,因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听事实上是在积极地收集信息,同时在处理信息。如果一个人听到点儿信息马上就说,他已经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那他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
看起来那些马上作出反应、喜欢插话、急于知道答案的人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善于倾听、愿意观察和等待结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动。在饭桌上吃饭就是这样,如果某人一直在说话,这个人是想让大家了解他,因为他光顾着说,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善于观察和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美国有一本书叫《朗读手册》,考察了朗读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它的背后就是这个逻辑。倾听能力非常重要,给孩子朗读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从而让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情商和社交商。朗读不仅仅是语言教育,还是性格教育、人格教育。一个不能静听朗读的人,其成长空间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由倾听朗读的能力可以延伸到服从力。现在非常强调控制力,实际上服从是需要力的,是需要练就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服从力,或者叫听从力,在听的过程中练就的力量比在说的过程中练就的力量要大得多。这个服从力是从英文“to force”直译过来的,如果意译的话,译成“孝力”比较贴切。“孝”就是一种服从力,所谓不孝的人就是服从力很低的人,所以儒家强调“孝”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意思就是有条理的孝、系统化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