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兵临城下
从始毕可汗开始,突厥的战略就是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拉拢、扶植、支持中原诸雄的势力,使各方势力能达到一种均衡,谁也消灭不了谁,那么突厥便可以在鹬蚌之争中,收获渔翁之利。
但是突厥人无法遏制李唐政权一统全国的步伐,李渊手下的将军们及其战斗力超强的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荡平群雄,一个伟大的帝国在战争中的废墟中崛起。
颉利可汗越发感受到了来自大唐的巨大威胁。
但是他还是那样的骄傲,他还拥有万里之地、百万雄兵,他仍然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突厥人南下的袭扰越来越频繁。扫平群雄所带来胜利的喜悦,并没有减轻李渊对突厥南犯的担忧。
仅在武德七年(624年)七月一个月内,突厥便向唐边疆发动了五次进攻,尤其是对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的进攻。长安城面临巨大的压力,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或者首都的百姓,都感受到战争的威胁。
皇帝李渊的心情很郁闷。
皇帝的郁闷逃不过一些臣子的锐利眼光。有人乘机向李渊献策:“突厥人之所以屡寇关中,乃是冲着长安而来,因为金银财宝与美女都在长安城,如果我们把长安城烧了,把都城迁往内地,那么胡人的入侵自然就停止了。”
这是什么歪理?
但是李渊却认为说得好,在李渊看来,胡人哪里有什么政治抱负,不过就是喜欢财物与美女罢了。行!就这么办,准备迁都。
李渊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秦岭以南的地区,选择适合建都的地点,做好迁都的准备。李渊的决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人,天下安定之后,人的心态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奋斗那么多年为的啥啊?不就是权力、富贵与美女吗?帝国这么大,何必就非得把都城置于突厥骑兵的攻击范围内呢?
当然也有一些大臣反对,比如萧瑀等人,这些人揣摩着皇帝李渊的心思,想劝谏却又不敢开口。最后,有一人挺身而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为大唐帝国立下首功的秦王李世民。
稍受袭扰便考虑迁都,帝国之尊严何在?帝国之武士精神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