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生》第一次“做”广告

1964年元旦前后,科里负责出口商品对外广告宣传工作的小林跟科长说,根据总公司的意见,准备于春季广交会期间,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上登个广告,宣传一下北京的出口衬衫。小林说,拍摄女衬衫的模特儿,已经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选了一位二年级的女生;而男衬衫的模特儿,因为表演系的男生中工农兵的形象居多,不太适合对港澳资本主义市场的宣传,为此,准备“就地取材”让我试试镜。

这一提议得到了科里两位科长的一致同意,这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省事儿。因为在那个年代,即便从外面请人,甚至请“明星”代言广告,既没有给钱这一说法,也没有“肖像权”这个概念。在那个以清贫为荣,人人都没钱,但人人都不屑于把人的关系扯到钱上去的年代,人际关系就是那样的质朴、单纯,甚至简单。

大冬天里,我们在王府井“中国照相馆”并不温暖的摄影室里,穿着单薄的衬衫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各自拍就了几张黑白的广告照片。来回折腾,并不是因为我们“模特”的表演不好,而是小林同志的艺术构思过于活跃、艺术标准过于严苛。你想,人家“女模特”,是中戏科班学表演的。我这个“男模特”,不也考上过“兰空”文工团吗?广告摄影怎会耽误在我们这俩广告“模特”的身上呢?

不过这倒也好,趁着小林与摄影师频频切磋的当口,让我有了向中戏女生讨教做小品技巧的偷闲机会。中戏女生听到这里还有人能与她聊聊表演上的事,顿时解除了因为陌生而产生的紧张。一来二去,不一会儿工夫我们就谈得十分火热。

春季广交会期间,我在科里订阅的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上,看到了刊登这两幅衬衫广告的样报。我记得,所谓广告设计,就是在我们所拍摄的黑白照片上,加了广告的大标题和“品质上乘,款式新颖”等概念化的广告口号,以及公司地址、电报挂号等联系方式。在同一张报纸上,我也看到其他国产商品的广告,也都是这种简单的诉求。

这就是那个年代,中国出口商品具有代表性的广告表现方式。

刊登广告的样报,公司作为资料存了档。拍摄广告的报酬,是公司洗了几张广告上用的和没用的照片,赠给我和中戏的那位女生。小林还指派我把女生的照片转交给人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