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书评三(1)

晚清一对敢于“不救驾”的师徒

笑笑生

在封建王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皇帝遭受了危险,作为臣子一定是要舍身救主,甚至丢了身家性命也要保皇帝老子,所以“救驾”这个词成为了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而奇怪的是晚清却有这么两个重臣,一说到“救驾”就和遇到“酒驾”一样,躲得远远的,就是窝在自家地盘上不挪窝,任凭皇帝一家被人撵得东躲西藏。而且更为离奇的就是皇帝非但没有因为他们“消极救驾”得到惩罚,反而继续成为朝廷信赖的大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我们就通过《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这本书,看看这两位“胆大”的大师徒——曾国藩、李鸿章。

曾国藩、李鸿章是晚清地位重要的两名重臣。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月,英法联军攻陷了大沽口,进而占领了天津,快打到了北京这个皇家家,直接威胁到了咸丰皇帝的安全,咸丰帝害怕了,连忙逃离北京,在承德避暑山庄躲了起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纵火烧毁了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当时曾国藩与李鸿章正在南方与太平天国打得热火朝天,朝廷的圣旨下来让曾国藩分兵救驾。这下让曾国藩很为难,他是两江总督,已经跻身国家重要官员的行列。按理说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作为封疆大吏的曾国藩本应该立即披星戴月的赶去和皇帝共患难,可曾国藩犹豫了。不是曾国藩不忠君,因为和太平天国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他带领的湘军还占了上风,如果这时候放弃,那么剿灭太平天国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一边是“抗旨不尊”,一边是“半途而废”,曾国藩很难做出决断。这时的李鸿章还是曾国藩手下一名幕僚,他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思,也看出了英法联军的心思。在李鸿章看来,别看英法联军占了北京,他们的目的就是钱,并不是想占领中国,而太平天国起义的目的就不一样了,他们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两者比起来,还是镇压太平天国重要。于是李鸿章向曾国藩进言:“谓夷氛已迫,入卫实属虚名,六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明确向老师提出不挪兵、占好地儿的想法。李鸿章的建议一下子点醒了曾国藩。于是曾国藩以各种理由拖延救援北京,直到《北京条约》的签订,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并没有北上,而是专心致志与太平天国作战。正如李鸿章的预见,英法联军在得到赔偿后撤离了北京,老师曾国藩也没有因为没有北上而获罪,反而被朝廷给予厚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