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11 官场斗1:左李冲突的起因与质变(1)

11 官场斗1:左李冲突的起因与质变

李鸿章杀降将

1863年镇守肃州的谭绍光见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心中苦闷异常。令他更想不到的是,他手下的众将大多都有了投降之意。11月28日纳王郜永宽派康王汪安钧与戈登、太平天国叛将程学启密谈。11月末的一天,郜永宽前往阳澄湖与戈登谈判。戈登作为担保人保证:保住性命的前提下给郜永宽二品武职,其手下各有封赏。

12月4日郜永宽等八人在与谭绍光议事中将其杀害。5日淮军进入苏州。然而令戈登和太平军叛将们没有想到的是,清军在接收了5万多名降兵降将之后却突然大开杀戒。

戈登听说这件事情后,拿着枪就要杀李鸿章,李鸿章连忙躲了起来。见找不到李鸿章,戈登下了最后通牒:李鸿章必须下台,否则将率领常胜军进攻淮军,将由常胜军占领的城池交回给太平军。与此同时,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也从上海赶到昆山,密商将常胜军的指挥权收到英方手中。

李鸿章连忙请求好朋友赫德出面向英方解释,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戈登的常胜军也被裁撤。

李鸿章对于自己为什么杀投降的太平军的解释是:投降的太平军有20多万人,郜永宽等人坚决要求设立二十营(每营500人左右)并要求落实他们这些降将的官职,先告诉他们在哪个省做官。为了防止生变只好让投降的八个王来营中商量,最终将他们杀死了。

这件事对李鸿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左宗棠听到这件事时有何反应不好说,但加深其对李鸿章的不满则毋庸置疑,只不过那时他和李鸿章的冲突尚未公开。而到了光绪继位之时,两人的冲突开始由量变上升到了质变。

1875年1月12日,光绪即位。新君登基自然要显示不同气象。为此,1月26日两宫皇太后颁下懿旨“博采说言,用资治理”。作为当时改革派中的妥协派(请注意,此处的妥协派是指:以妥协换发展;抵抗派是指:以抵抗带发展。以下同不再赘述。)首领的李鸿章则在1月29日到2月1日被慈禧连续三次召见,向他咨询强国之策,李鸿章为此信心十足地提了七大建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