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湖水,游人如织。在水和人之间,仿佛只有时间。昆明湖历史上曾有的功能,人们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们有必要重提。作为一座平原水库,昆明湖兼有蓄泄西山洪水、保护北京城不受洪水威胁的基本功能;并利用湖床高水位的地形,修挖昆明湖和东北清河之间的水渠。如遇暴雨天气,来水量大,昆明湖可开启闸门,向清河泄洪。这样,洪水可通过清河绕过北京城区,直接流入北运河、海河,泄洪入海。
写这一节的时候,我再次去了颐和园和昆明湖。暮春四月,莺飞草长,杂花生树。我在长堤上徘徊沉思,登上了万寿山,望流云疾驶。从高处俯瞰这个明镜似的湖泊,眼前豁然开朗。我想,中国古代,即使科技落后,这样多功能的城市水库或者水利工程也应该不止一处。
与北京昆明湖相仿,兼有城市供水、灌溉、济运、水产和风景游览等综合效益的城市水库,杭州西湖应该算一个,而且历史更为悠久,至今生机勃勃,让人徘徊流连。
--用不着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白堤和苏堤,已经见证了什么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和民心工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时间如流水,白居易和苏东坡们已经足够幸运--这已与政府官员、专家、诗人或者文人无关了。
杭州西湖,又名钱塘湖,原是古海湾淤积形成的泻湖。
杭州城建在杭州湾北面淤积而成的陆地上,地下水味咸苦,不宜饮用。若遇钱塘江高潮位,雨水排不出去,杭州城内积水成灾,有的街巷院落水深及膝。
唐代宗(公元763-779年) 时,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内开挖六井,引西湖淡水入井,供居民饮用,这些水井大概是蓄水池。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刺史白居易主持修湖筑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西湖的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了人工水库。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水闸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并制定了严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代和北宋,杭州太守们对西湖进行了多次整治,其中以苏轼主持的治理最为著名。这次治理,扩大了西湖综合利用的效益,改善了对运河的供水。除西湖水源外,还利用沉沙的办法处理钱塘江水作为运河的补充水源。水上交通发达,苏轼经常乘船去衙门办公。
南宋时期,杭州成为都城。城区人口已超过50万,居民用水仍取于西湖,有专门沉沙与净化水的设施。当时城内河渠,既作为运河的输水线路,又是京杭运河向城内的延伸。元代以后,西湖多次修治,其中以明代杨孟瑛主持的一次成效最为显著。
由于泥沙淤积,陆地继续向大海推进,杭州城的地下水质逐渐淡化,西湖向城内供水作用逐渐减小。20世纪80年代,引钱塘江水作为西湖和城内河道水源,湖面又有所扩大。
西湖秀丽的风光、园林建筑和人文景观,使杭州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