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正是传统媒体对网络行业开拓者所作的不乏快意恩仇的临床诊断,但事后证明,这是传统媒体浮躁、势利的一次误诊,它试图对网络行业作一次全盘的清算和遏制,在这一个回合的较量中,它不乏恩断义绝、不乏落井下石,亦不乏当下的快感。传统媒体当然有这种优势和话语权,它似乎预感到将被对方颠覆的腥风血雨的命运(在2004年,传统媒体离开网络几乎将一事无成,网络正在成为传说中的锡安,是一个最靠近地心也最温暖的地方),它试图在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谱系中制造一幅“岁月的遗照”,它成功了,这是后话。
我在我个人新闻作品的剪报本中找到了以下的文字:“采访魏来是在一个沙尘暴的黄昏,新浪新闻中心工作间人声嘈杂,3台电视机开着,电话铃响个不停,简直比传统媒体还要忙碌。”
4年前魏来27岁,老成持重,做事一声不响,当时的职务是新闻中心主管和内容副总监。1998年加盟新浪,再早两年,他还在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读本科,大概就是伊沙供职的那个学院。毕业后,魏来回京在一所高校教书,后辞职做文化出版公司,新浪成立时他就来了,他和他的伙伴们造就了新浪新闻中心巨大的影响力,这里面充满了故事。
新浪新闻中心的成功首先是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成功,在对科索沃战争事件的报道和2000年奥运会的网络直播上,新浪网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能上奠定了其领跑互联网新闻事业的基础。这一点魏来功不可没,他的专业是英语,因此能在第一时间从国外媒介网站上“拿来”内容,切换成中文。他也因此得以在国际体育赛事的前方报道中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推进新浪网新闻中心发展的关键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浪网的成功首先是内容的成功,而其内容的成功则要归功于新闻中心的成功。新浪新闻中心迅速找到了网络通讯社的定位,使其访问量和影响力跃居门户网站前列。
最近一次见到魏来,是在报社与新浪网联合主办的一个慈善活动“太阳星城爱心之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启程仪式上,魏来以新浪网副总编的身份作为嘉宾出现了,并且作了简洁的致辞。与同样出现在主席台上的其他嘉宾相比,魏来的存在表明了这样一个格局:既对抗又合谋,年轻的网络精英与老迈的传统报人同台演出、同场竞技。
我最初知道曾伏虎的名字,是在给搜狐网新闻中心投稿的时候,电话打过去,恰逢他值夜班,就知道了他的名字。与魏来类似,曾伏虎也完成了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成长过程,他们甚至或明或暗地有着竞争。第二次见到曾伏虎,就是在搜狐网的一个地产活动颁奖仪式上,他以搜狐网副总编的身份出席颁奖,带着谦和的姿态出现,给比他年龄大的地产商颁奖。
如果仔细辨别,新浪网和搜狐网的新闻气质,不可避免地分别打上了魏、曾二人性格上的烙印,前者内省、务实、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后者温良、气度超然、有士君子之风。在网络新闻的竞争中,二者也拉开了差距,新浪新闻更专业,而搜狐新闻更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