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对大学生村官来讲,是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大学生要想办法融入其中。“入国问禁,入乡随俗”,讲的是一种融入的方法。但了解了当地风俗习惯还不够,还要以一个基层工者的身份,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地贴近农民,融入农村,得到群众的认可。这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干山万水,而是情感上的距离。大学生村官要拉近和农民的距离,架起信任的桥梁。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只要从l青感上接纳了你,就会支持你、信赖你,把你当成自家人。
要拉近距离,就要用农民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不能要求农民适应你,而你要主动地适应农民。只有尊重群众,以人为本,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深化鱼水情。
2008年9月的一天,一个敦厚稳重的年轻人来到了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早在几天前,他要来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大伙儿都不相信,这么大学问的人,还能来这个有名的艾滋病村当村官?
但这个年轻人不但来了,而且待住了,从不叫苦叫累。这个有“大学问”的村官就是清华大学的硕士魏华伟。
回到农村工作,魏华伟不觉得有什么出奇。他认为农村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他说:“我本身就是农村人,在外地求学这么多年也常回家看看,这里的环境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虽然是清华大学毕业,魏华伟却扑下身子,想方设法融入农村。刚开始,有村民请魏华伟到家里吃顿便饭,魏华伟怕麻烦他们,一般都婉言谢绝。后来,村党支部书记刘月梅告诉他:“华伟,你是高材生,别人请你,而你不去,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不利于做工作。”魏华伟明白了,要理解、尊重村民的想法。以后凡有村民请吃饭,他能去就去。与群众聊天时,魏华伟有板凳就坐板凳、没板凳就坐砖头,看见哪家正在干活,他就过去帮一把。上下班路上,看到村民,他也主动打招呼,闲聊几句。他还经常主动找老党员、老干部聊天,沟通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村里人都觉得这小伙子还不赖。
魏华伟还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是村民反映的事情,他就想办法去办,不能办的也说明情况,获得村民的理解。有村民家的孩子有病经济困难,他到县红十字会帮忙争取支持;天旱,村里缺深水泵,他到水利部门去争取;村里发展,需要小额贷款,他跑里跑外地帮忙协调;还领着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为提高村民收入,他帮大伙儿外出推销木耳,还带领村民建起蔬菜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