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年法国货币供给是如何下降的
法国有效货币供给下降有三个主要原因:
资本外逃。人们携带金币和银币离开法国。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人们因不相信纸币而储藏硬币,随后可能由于对每个人持有硬币数额的限制,人们更是竭尽所能地保存硬币。
银行信用降低。法令强制规定,价值合计1 000~10 000里弗尔的所有纸币,只能用来购买债券、印度公司股票和存入银行账户,这就减少了有效货币供给。
一位现代经济学家很可能建议放弃金本位制,鼓励增加借贷,降低利率,增加公共开支,减税,以及让银行发行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债券。
约翰·劳现在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成了法国最遭憎恨的人。离开了皇家庇护所,他要么隐姓埋名,要么得找到一个强大的保护队伍。他请求搬到一个乡下庄园去,大公对此求之不得。几天后,他收到了大公的回信,大公在信中展现了仁慈,并且还允许他离开法国——如果他想离开的话。大公还同意送给他一笔钱,想要多少都可以,他恭敬地婉谢了大公的好意。随后,就在开启这场冒险旅程5年之后,他只带了一颗大钻石,离开了法国前往威尼斯,这一年他49岁。
约翰·劳在法国所见的现象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但是这并不是法国独有的。最狂热的投机刚刚在法国上演完,一场场非常相似的闹剧正在英格兰的土地上酝酿着。诚如法国一样,英国政府也被不断增加的巨额公共债务紧紧地缠住,其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与法国类似。“南海公司”接管了偿付政府债务的义务,作为回报,它被授权垄断与南美的贸易。公司发行的股票早被急切的公众一股脑儿买完了,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南海公司做过任何实物贸易(正如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到它真正做的时候已经是90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些股票的价格还是涨到了名义价值的10倍(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其中一个早期的最大买家不是别人,正是理查德·坎蒂隆。1720年6月,南海公司的股价达到了历史顶峰(见图2–1),而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股价下跌幅度达到了85%,它也像法国的印度公司那样崩溃了。
许多投资南海公司的人是靠借钱来购买股票的,由于股票价格的崩溃,他们也失去了偿付债务的能力。于是造成银行倒闭的恐慌,结果拖累了很多金融机构的经营,导致了违约高潮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