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王子相信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愤怒。他想购买一些印度公司的新股票,但是劳没有同意。这个傲慢的苏格兰杂种!踢开他!王子愤愤地骂道。于是,他拉着满满两车的纸币来到银行门前,径直走进了大门。“瞧,先生们!你们的纸币,所谓‘见票即付’的纸币。现在,你们瞧见了吗?那好,给我换成硬币吧!”银行随即把纸币换成了硬币,装了两马车。奥尔良大公听到这件事之后,显然大为震怒,立刻命令孔把2/3的金属硬币退回了银行。事情仅此而已。后来公众便不喜欢孔了,而且谴责他不合情理的做法。但是,这个事件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民众的心里播下了一点点怀疑的种子。如果有更多人都拿着纸币要兑换,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所有人都拿着纸币去银行兑换呢?银行会有那么多的黄金吗?我自己是否要去兑换呢?!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开始从股票市场抽身,卷走收益,而一些股票价格在短暂地摸高到每股10 000里弗尔的水平后便开始下滑。有一对兄弟俩,鲍登与拉·理查蒂埃尔,开始悄悄地拿着纸币到皇家银行去兑换,每一次兑换的数额都比较少。他们还开始尽量收购白银与珠宝,并且把白银、珠宝和硬币一起秘密地运到荷兰与英格兰。一位成功的股票交易商沃默雷特也完全卖空了股票,把价值100万里弗尔的金属硬币装进了马车。他在上面覆盖了干草与牛粪,自己假装成农夫,驾着马车跑到了比利时。许多人离开了法国,剩下的人对纸币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并秘密储藏金属硬币。人们要么把硬币藏在床垫下,要么就把它们运到国外,这样一来,法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慢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公采取的措施实在不够高明。首先,他把纸币兑硬币的兑换价调高了5%。显然,他第一步是想恢复信心,但是这对资本外逃毫无效果,于是他把兑换价又调高了5%,但还是不见效果。1720年2月,他干脆禁止使用硬币。在法国,任何人财产中的硬币价值不得超过500里弗尔,否则就有被罚没充公的危险。他还禁止收购白银、珍贵宝石和其他珠宝。任何举报收购这类贵重物品的人,将会得到罚没财产价值的一半,当然这一半的价值是要用纸币支付的。最后,大公在2月1日到5月底的这段时间里,又印发了价值15亿里弗尔的纸币,纸币的总供应量已经达到了26亿里弗尔。很显然,公爵采取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人们继续使用纸币,然而,这些举措此时已经回天乏力,毫无效果。经济已经开始紧缩,人们心里充满了恐慌。法兰西的未来在哪里呢?这又该谴责谁呢?
约翰·劳。正是这个约翰·劳应该受到谴责。不是他最先编造了纸币的故事吗?他的密西西比计划又怎样了呢?人们在那边除了被蚊子咬死或是被印第安人杀死,还能干些什么呢?印度公司的股票真的比皇家银行的纸币还值钱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最好还是把这些东西统统卖掉吧!于是,股票价格很快崩溃了,大约超过50万人亏了本,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破产了。那些在股票投机上亏本的人还不了别人的钱。面对这样一条残酷无情的反应链,需要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以使印度公司的股东们相信公司实际上仍然运转良好。补救的办法很简单:把巴黎最穷的人与罪犯征召起来送到新奥尔良为公司挖黄金。有6 000多个“穷鬼”参加了这个计划,这支队伍推推攘攘地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行,准备去码头,然后坐船到美洲去。起初,人们喜欢这个计划,因为6 000名工人已经是一支很大的队伍了。如果他们能找到金矿,那么公司当然会顺利运转。如果能用这些黄金铸造新的硬币,那甚至可以让法兰西再次振作和繁荣起来。于是,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印度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又重整旗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