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世界我是谁》聪明独立的女人更吸引人

聪明独立的女人更吸引人

2008年《纽约时报》目前专栏作者莫瑞·多德出版了一本反思女性主义对近三十年两性生活的影响《男人还必要吗?:当两性冲撞》。该书不仅探讨男女之间交往方式,婚姻方式的变化等等,并以她自己生活为例,探讨聪明的女性到底还需要不需要男性。莫瑞在美国知识界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因为她为《纽约时报》写专栏,美国知识分子不读《纽约时报》的恐怕没有。莫瑞的写作风格很有特点。她十分尖刻,犀利,而且常常正话反说,玩语言,聪明之极,赢得很多读者。可是她还没有结婚,写书的时候她正是五十岁,因此虽然她的书没有明确论证男人在现代不比要了,但是,她个人的经历似乎是说男人也许并不必要。但是莫瑞没有明说。

我读了莫瑞的书后,觉得莫瑞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同时怀疑极度聪明的莫瑞还没有结婚并不能说明聪明的女人结婚的可能性就小。莫瑞的犀利也许吓跑了很多男人,不过莫瑞书中也承认,和她约会的男人很多。她自己就非常性感,《纽约时报周刊》发她的书的摘要的时候,照片就是她穿着鲜红的高跟鞋,超短裙,浓妆艳抹,坐在酒吧的高椅上,非常挑逗。我把照片左看右看,觉得莫瑞真棒,男人对她也许不必要,但是很多男人看了这张照片肯定会觉得莫瑞还是必要的。

莫瑞的论点使我更注意观察我身边的女性的生活,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女教授,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幸福地结着婚过着日子的占很大的比例。我的女朋友们都有伴侣,还真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聪明和有博士学位就找不到伴侣的。加上美国人对家庭价值非常重视,其重视程度,在我看来比中国还甚。美国似乎人人都谈论家庭价值,强调家庭对男女的重要性,往往让我觉得异口同声,老生常谈。我觉得聪明的高学历女性找不着对象在现实中是一个虚伪的命题。莫瑞的书引起很多批评意见,也在此。

我的直观印象最近被学者证实。近年来一批社会学者纷纷做田野调查,从不同角度调查研究当代美国妇女的生活。调查的结果表明,聪明的女人更幸福,往往更容易找到满意的伴侣。比如社会学者克里斯蒂·韦兰在近著《为什么聪明的男人与聪明的女人结婚》中就用自己的调查结果反驳莫瑞的观点。她的结论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结婚平均年龄是30岁。所有女性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5岁。90%的女性在44岁之前都结了婚。结婚后,高学历的女性家庭生活往往更幸福和有意思。她的结论是,“女性们,别听媒体的误传,聪明的女人往往作出聪明的选择,家庭婚姻与事业并非对立,实际还互补。” 韦兰的论证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美国的男女两性之间关系上三十年里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对两性角色期待的变化。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是要女性在婚姻中作贤妻良母,协助自己的工作或成功,那么美国新一代的男性对女性在婚姻中的期待已经彻底变化。大多数男性认为,女性自己的事业和教育使女性更有作妻子的吸引力。男性期待的是平等的伴侣,而不是低于自己的保姆似的太太。韦兰说,“这一代男性是历史上第一代男性,在他们的全部生活中,强有力的女性一直就是角色榜样。”这代男性不是长在怕女强人的文化里,相反,他们的生活中聪明的女人比比皆是,对他们来说,聪明能干,独立自主是一个女性的优点和吸引力所在。

我的学生凯文,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现在在华盛顿的某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我看着他从二十岁成长,听他谈找女朋友的各种经历。今年他二十九岁了。他以前常对我说,“我要找女性一定得有自己的事业,不能以我的生活为她生活的中心。即使结婚后她愿意在家带孩子不工作,她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兴趣。要聪明能干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我出了什么事, 比如我死了,病残突然不能养家了,她能有能力和智力独当一面,这样才行。”

我的学生常常让我惊喜,这就是其中之一。年轻一代的美国男性热爱聪明和独立的女人。对他们来说,聪明独立的女性更吸引人。我还没听过任何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们要找比他们学历低的没有他们聪明的女人作妻子的,一次也没有过。

(2008)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