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江南才子下江南(2)

第二次,我特意挑了个下雨的星期天专访王昆仑先生。去前先打了个电话,春元接的,他说王老上午要出去开会,下午三点半来吧。我想,王昆仑先生真是忙,我记起了上次金陵说的:“父亲星期天很少休息,总是忙,不是开会,就是视察,要不就写东西。他原来当北京市副市长主管文化卫生,星期天别人休息,他正是忙的时候,去看老艺人,查卫生……”

那天按预定时间见到王老,他正在写作,停下来和我们谈话。他比我们想象中的老人似乎年轻些,虽说78岁年纪了,但精神很好,双眸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频率很快,表情也很丰富,顾盼自如,饶有风趣。

王老原籍江苏省无锡县,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深情地回忆说:“父亲在清末做过山东某县的县官。辛亥革命后,父亲在河北省当县长,我出生在河北定县。母亲是一个穷书生的女儿,思想十分进步,很早就提倡放脚,反对穿耳朵眼。我的姐姐王兰就是受到母亲的支持成为北京大学中最早的三名女生之一。母亲同秋瑾有过交往,曾在家里为秋瑾寄存过物品。我的革命活动始终受到母亲的支持。”

王老只读过二年中学,后因病辍学。林琴南是他中学时的老师。1918年(16岁),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法科)。上了两星期课,他感觉困难(因德国教员用德语讲课),就打算改上文科。他向蔡元培校长写了呈文。昆老回忆说:“蔡校长把我找来,见我个子小,问我:‘你多大?’我说:‘18岁。’校长说:‘我看不像,你说实话。’我没有办法只好说:‘才16岁,是瞒了岁数报考的。’蔡校长没有怪我,亲切地鼓励我说:‘你年纪虽然不够,但还可以学学看。’蔡校长待学生很好,他对学生运动始终是支持而不是镇压。有一次法科毕业班学生演话剧《不如归》,这是从日本译过来的剧本,我被请去扮演剧中的儿子。从此得了个‘儿子’的外号,后来同学们又改叫我‘小弟弟’‘小朋友’。那时我十分喜欢运动,练体操、打乒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