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是怎样炼成的:李勣传》第三章 瓦岗时期(17)

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得到东郡援军七万的王世充卷土重来。王世充先是将部队转移到洛北,南对各县,然后造浮桥渡过洛水,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已经连输两次的王世充,就如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一般,这是把全部身家都压了上去,希望跟李密做个了结。可是,天不从人愿,王世充率部作战,先胜后败,隋军死伤数万,骁将扬威、王辨、霍世举、刘长恭、河内通守孟善谊及梁德重,董智通先后阵亡。王世充三战皆墨,自觉罪大亦不敢回洛阳,向北逃亡孟县(今河南孟县南),途中又冻死万余人。后来越王杨侗派人赦免其罪,王世充才带残军回到洛阳,自此不敢出城作战,仅靠手中不多的兵力,死守东都。

李密乘机进据金墉城,修其门堞,大造庐舍,作为瓦岗军的临时指挥部。不久,就聚集兵众三十余万。这里距东都仅数十里,平时擂鼓出操的鼓声都能听到。杨侗感觉李密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急派金紫光禄大夫段达,民部尚书韦津率军出城迎战,做最后一搏,结果大败而归,韦津战死。此后,隋军便真的龟缩于东都城中,不敢再行出战。

此时,瓦岗军的势力也发展到顶峰,成为天下最强大的一支义军。于是,偃师、柏谷(偃师东南洛水南岸)等地,在长期与瓦岗军为敌后,举地归降。河阳都尉独孤武都,检校河内郡(今河南泌阳)丞柳燮,职方郎柳续等也都举郡归降,自此中原地区大部分都落入瓦岗军的手中。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朱粲、山东的孟海公、徐圆朗等势力强大的义军纷纷遣人上表,请求李密称帝。瓦岗军内部的裴仁基等也上表请李密称帝,以安天下民心。可是李密却认为东都未平,时机未到,没有答应。但瓦岗寨在各地义军中的盟主地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李密围攻东都洛阳之际,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与其子李世民,晋阳宫副监裴寂,晋阳县令刘文静等人在太原公开起兵反隋。李密与王世充厮杀时,李渊已派刘文静往北疆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借兵;继而南下,先取关中,立炀帝孙代王侑作天子(即隋恭帝);又夺取河东等地,遂成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东起商洛(今陕西丹凤),南至巴蜀郡县官吏,小股义军,氐、羌酋长,无不争相向李渊请降。

李渊称王,以长子李建成为左元帅,次子李世民为右元帅,督军十万余人声称要支援东都,实际是让东都既不落入李密之手,又能最大限度地消耗王世充的力量,以观察形势,伺机向河南扩张。李渊大军抵达东都后,与李密有些小规模战斗,未分胜负;却击败了东都守军段达部,杀四千余人。其后设置新安、宜阳二郡,留两员大将镇守,作为进军河南的桥头堡,然后班师长安。同时,李渊又派太常卿郑元寿率兵出兵商洛取南阳(今河南邓州),派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今湖北安陆)人马元规统兵巡行安陆与荆、襄等地,招抚当地人归顺李渊。

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山东徐圆朗等部也纷纷出兵抢夺天下。瓦岗军占的中原地区立时成为四战之地,若不及时发展,瓦岗军就会被连续不断的战事拖垮。李密于是决定向列强尚未触及的黎阳以东地区发展。大业十四年(618年)二年,李密派遣亲信房彦藻、郑颋等东出黎阳,携李密的亲笔信,分道招抚各州县。到窦建德这儿,窦建德根本不愿随房彦藻南下见李密,只是回复一封信,言辞十分客气,因为占据涿郡的罗艺时不时地攻打自己的地盘,自己实在脱不开身,末了还请求李密来帮自己打罗艺。这显然是一番客套话,窦建德心里最想的还是自己发展,根本不愿意委身李密,先前的上表,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

房彦藻没能说服窦建德,只好返回。行至卫州(今河南淇县),遭王德仁伏击被杀。王德仁前面我曾提过,是个占据林虑山、拥兵数万的山大王,后来归降瓦岗寨。大概是看到李密杀死翟让,感到十分寒心才反叛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