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缺社会”到“丰饶社会”(8)

关联案例:阿里巴巴“神话”的基础

“免费”——“黏住”客户

阿里巴巴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上市。这是《阿里巴巴——马云的美丽新世界》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也暗示着“一个神话诞生了”。从50万元人民币到市值超过200亿美元,这家“传统意义”上的“小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库开启人。

一个神话的诞生肯定要引来大批的破解秘密的人,就像这家公司的名称一样,开启财富宝藏的那句咒语到底是什么?在哪里还可以用同样的咒语开启其他的宝库?无数探讨“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文章开始流传,虽然缔造这个“神话”的马云明确地说过:“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认为他们不是我的对手。”

或许还不到提炼的时候,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事实。阿里巴巴是从汇集信息起步的,打出的招牌是“免费”。

2003年,它只是一个小网站,所做的无非是将27个行业、700多个产品分类的供求信息汇集到一起。而“引诱”这些本来不是IT人士的小老板们提供信息的是这样一句广告语:全球最大的网上集贸市场。

2005年的时候,阿里巴巴每月页面浏览量已经超过4500万,信息库存买卖类商业机会信息达50万条。当一座“供给信息库”初步形成,需求者也被吸引过来了,这座虚拟的“网络义乌商城”开始有了“人气”。每天新增买卖信息超过3000条,每月有超过30万个询盘,平均每条买卖信息会得到四个反馈。

这种“免费”提供对你有用的信息然后把你“黏住”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目睹了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人来说都不陌生,而且,这个过程似乎是通行于互联网的“黄金规则”。阿里巴巴不是第一个遵循这一规则的网站,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诚信通”——新理念

“可信、亲切、简单”是马云给阿里巴巴提出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单是阿里巴巴的首页设计,就被马云否决了16稿,因为它们看起来不够简单。和简单、亲切这种界面要求相比,“可信”可能对任何要把网络商业化,或者任何想把网络推广为严肃应用的人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颇有难度的要求,而就是在“可信”的要求下,出现了“诚信通”和后来的“支付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