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试验听政
载垣的阴谋被击破后,慈禧的地位愈加巩固,成为中国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这里只涉及慈禧,因为东宫太后为人平和,不关心政治 )。
慈禧听政初期,十分谨慎,绝不大权独揽,但是事事留心,以便取得政治经验。当时大臣们也竭力辅助,诏令均是以新皇帝的名义下达。所以实事求是地讲,慈禧此时的权力还不如归政光绪,退居幕后时大。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 同治元年至同治十二年,即1862年至1873年 ),可以说是试验期,表面上看慈禧并没大权独揽。到第二次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五年,即1875年至1889年 ),慈禧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诏令中,但凡用人赏罚等大事,都是由慈禧做主,恩威并用,所以大臣们都唯太后马首是瞻。到第三次听政( 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即1898年至1908年 ),则一切大权均归太后掌握。其地位之稳固,经验之丰富,普天之下无人能敌。天天登大殿,升宝座,召见众臣。皇帝则像个木偶,侍座在旁边,以致大臣们只知道太后。慈禧专政开始便知道女子干政不符合古训和民心。历史上著名的吕后、武后,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最终还是落得世人讥讽。慈禧读书众多,何尝不知道太后专政,无不喜欢把持权柄而不能自拔,难道要重蹈她们的覆辙吗?谋逆的肃顺三人组已经伏法,大臣和御史们均感觉载垣等人都是罪有应得。但是恭亲王却焦心竭虑,凡是咸丰皇帝晚年听信的人,他都命人严密观察。当然恭亲王此举并不是完全出于报复心理。
慈禧宽宏大量,刚开始训政的时候,仅仅处理载垣等辅助的军机大臣等八名首犯,其余的人一概不予问罪,以免打击面太广。因此人人称赞,获得大度的美名。这里有两个例子。有人举报吏部尚书陈孚恩曾经劝咸丰帝逃亡热河。咸丰去世后,载垣等仅召见北京的一名要员到热河,便是此人。慈禧将其免官,虽然证据确凿但是并没有问罪。另一个例子,内务府大臣也有帮助载垣谋划的,劝说咸丰帝不要回京,以便在热河行事。到1861年春天,证据确凿,但是仅仅把他革职。当时北京官员都想着权势,因而误入歧途,但是朝廷并没有要兴起大狱的意思。慈禧下了一道谕令宣告天下,仅仅处理首犯,其他一概不问。揣摩慈禧的心思,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地位稳定了,不妨宽容行事。慈禧深知,载垣如果没有北京要员的支持断然不敢如此大胆。但是慈禧知道同谋的人众多,如果不是罪大恶极,她宁愿将铁剪刀藏于手套中。慈禧的恩威并施,在京城人民中获得仁慈圣母的赞誉。慈禧性情本来就是宽严均有,获得这样的美誉,也并非完全出于吹捧。于是慈禧在处理完载垣等人后,并训示大臣们务必恪守职责,秉公执法,不要沾染陈孚恩等人的毛病。
太后又下达一道命令,讲明犯罪的人固然是不能饶恕,如果有藏匿他们,不告发他们的行为的,也和这些罪人一起获罪。太后的这些话,是说给那些没有揭发载垣等谋逆行为的王公大臣们听的。太后又说朝廷也知道这些大臣们并不是心怀不轨,不过是因为心里害怕,没有胆量和学识,不敢告发他们。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知道的人应该立即上报,不能延缓。太后又交代众王公贵族,其大致意思是让他们以载垣等人为戒,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一定不予以宽恕,一定会严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