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三章 冠盖京华(12)

有清一代,傅氏家族在科场上得意者不计其数,官至封疆大吏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傅斯年的曾祖父傅继勋在安徽做官多年,李鸿章、丁宝桢都出自他的门下,因此山东傅氏有“清代文章第一家”之誉。傅继勋之后,其子孙大多偏离仕途,以教书为生。这也是他们蔑视权贵、洁身自好的最好选择。这对傅斯年影响很大,傅一生同情下层社会,憎恨贪官污吏,鄙夷脱离现实的所谓学术。

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是举人,但父亲早丧,傅斯年便随祖父读书,傅斯年的父亲当年主持龙山书院时曾经资助过一位名叫侯雪舫的学生。侯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后来他考取进士,被授以刑部主事,在傅斯年13岁的时候,侯雪舫回乡省亲并拜望恩师,没想到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侯雪舫发誓要把老师的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他看到傅斯年博闻强记,聪明过人,便带傅斯年到天津读书。

傅斯年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后,进入本科的中国文学门,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国学底子厚实。傅斯年是典型的山东人,长得高大魁梧,但却是内秀,为人敢作敢当,被人称做大炮、老虎。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听众如云。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傅斯年是倚马千言的文章高手,被国学大师刘师培、黄侃看好,准备让他继承衣钵。论名头,傅斯年在北大比一些教授的名气还大。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胡适说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