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11)

2.靠“助学贷金”完成学业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实施,也包含了何思源对乡村和教育的思索。回过头来,我们再接着叙述何思源在菏泽普通学堂求学的事。

王鸿一为了不让品学兼优的孩子因家庭困苦而失学,就利用他的威望四处募捐,把募得的钱作为励学社的基金,拿出利息设立“助学贷金”。何思源就是利用这种帮助,完成了学业。王鸿一慷慨的气质,大度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影响了何思源的人生道路。王鸿一在辛亥革命前后,在曹州创立普通中学堂,对鲁西南学生进行新式的教育,他像一个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把外面的报刊和人才引进到偏僻的古曹州,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希望与光明。

在中学阶段,还有两个老师对何思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葛象一先生,二是丛禾生先生。葛象一与王鸿一情兼师友,是王鸿一的得力助手。葛象一品德高尚,他在任校长期间,得知何思源因为家境贫困,中途退学,为谋生到济南去做新闻记者,马上派人把何思源找回,用励学基金帮助,并拿出自己的薪水使何思源得以完成中学的学业。何思源自幼聪颖,虽然因为中途退学耽误了数月,但他刻苦勤奋,为报答老师的再造之恩,常常是夜半不睡,黎明即起。故此,他的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何思源在1928年到山东就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任厅长的第一个月的薪水800元大洋寄给了葛象一先生,以回报其早年对他的扶持与栽培。葛象一先生却把800元现大洋捐给了学校,用以资助贫困的学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