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1)

第二章 故土求学

1.少年遇伯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景观,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激励系统。在菏泽,有一句话用来激励学子:“六中——北大——哥伦比亚”。这句话是从何思源身上而来的,是何思源求学的道路和人生轨迹。

废科举,兴学堂,为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与此同时,新式学堂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并逐渐兴盛,而近代教育的另一面——出洋留学也在曹州蔚然成风,这是以王鸿一先生为代表的曹州知识界的先声,这就像把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打开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留学运动,使传统文化的既定价值目标所需的工具连环已经破碎,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的传统联系已经割断,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塞,整个社会的成就取向发生根本改变。”

1905年,仿佛一夜之间,往日只需读四书五经的私塾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代之而起的小学,却找不到教材和先生了。学堂是启发民智的处所,在晚清,曹州的先贤们已是在这块土地上躬身耕耘,我们不妨看一下曹州的学堂演进的足迹: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曹州府举行最后一次院试,学堂和私塾学生均可参加。5月,曹州府知府丁镗主持创办第一所中学——曹州官立中学堂,设址于菏泽城内张油坊东街(今党校街)佩文书院。8月,菏泽县学堂建立(后改为高级小学),校址在城内华佗庙街。监督杨兆焕、坐办邓献濮,聘请泰安赵正印为中学教员,王鸿一为西学教员。是年,菏泽城内重书院改为曹州小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创立。

何思源是幸运的。他14岁考入了新式的高级小学,仅仅在高级小学学习半年,由于聪颖和才华出众,便进入了菏泽普通中学堂。这是1910年,大清的江山气息已尽,如灯油已竭,日薄西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