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自立名号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所谓“天补平均大将军”,是指这个官衔是上天授予的,代表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是变相地否定了现存的唐朝政权。同时,“平均”二字,也反映起义军对剥削压迫的一种反抗、要求财富平均和政治平等的强烈愿望,因为社会上不平等,不平均,他们针对此社会问题提出“平均”口号,这种愿望的表达是符合当时农民利益,自然也能得到很多下层人士的拥护。“海内诸豪都统”这个称号,表明了王仙芝想成为全国起义农民的领袖,要联合各地起义一起打天下和唐王朝一较高下,可把它理解为起义军总盟主。
王仙芝发出反唐檄文,愤怒声讨唐政府的种种罪行,指出唐政府“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并非是无的放矢。他很敏锐地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唐朝末期,在财产所有制和分配方面,存在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是土地兼并,一是赋役苛重,这两个严重的问题造成了贫富极端悬殊的状况。根据《旧唐书?懿宗纪》的记载:当时,“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阡”就是田间的小路,就是田堘,所谓富者有连阡之田,就说明富人、地主,有大片大片连成一片的土地,“锥”就是那个铁锥子,贫者无立锥之地,就是贫穷的人,连一丁点土地都没有,这就是贫富的极端悬殊。同时,唐朝的法律也规定,主人杀奴婢,地主打农民,都不算犯罪,可见,法律专门维护地主富人的利益,农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唐懿宗的时候,翰林学士的刘允章在《直谏书》中已用“国有九破”描绘过当时紧迫的局势:“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对天下苍生的生存状态,他总结了“八苦”、“五去”。
八苦是:
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五去是:
势力侵夺,一去也。奸吏隐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