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1)

——父亲清廉为宦对晁补之的影响

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晁端友在上虞的职任很快就已经到期,正在此时,家中又传来亲人故去的噩耗,晁端友因为家中亲丧而要回乡丁忧守制,因此不得不结束了在上虞的职任。平心而论,在上虞的这几年里,他对于县里的事务,一直是尽心尽责,以至于上虞四境宴然,百姓安居乐业。他无疑算得上一方贤宰、朝廷干吏。但家中遭遇变故,他也只好离开为政数年的上虞县。他想起自己游宦在外,不能在家中为父母尽孝,心中感到十分歉然,但此时离去,他也有些舍不得上虞这里善良的百姓。在离开县衙的那天晚上,徘徊于廊下和院中,他几乎一夜没能合眼。临行之际,晁端友不想惊扰上虞的县民,他匆忙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装,一大早就来到江边,准备登舟启程。但上虞的百姓还是听说了晁端友将要离开的消息,他们扶老携幼,一起来到江畔。一时间,曹娥江两岸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人头攒动。百姓们望着站在船头的晁端友,有的大声呼喊,有的使劲挥舞着手臂,人们不舍得让这位勤政爱民的好知县离开。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声喊道:“拉住晁县令的船!拉住晁县令的船!”于是,几个年轻的后生跳到水中,使劲地拽住已经解开的缆绳,说什么也不愿放开。晁端友向两岸的百姓拱手连连致谢,但两岸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丝毫没有减弱。这样的情形竟一连持续了几天。然而,孝是人伦至重之事,最后,百姓们也只好依依不舍地看着晁端友离开了上虞。

晁端友任新城令时的具体情形很少有文献记载,但当地百姓挽舟相留的情形早已是天下传遍。在后来曾做过其上司的苏轼眼中来看,他无疑是个好官。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曾经巡行新城县,他在途中作《新城道中二首》,这两首诗是这样的: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