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新词典》动漫酷词

二、流行文化

来自欧美及日本动漫游戏作品中的“专业术语”,具有明显的“小众”、“次文化”和“非主流”特色,只在特定人群中使用传播。但随着年轻一代日益长大并融入社会,曾经被视为边缘存在的动漫游戏类衍生词汇曝光率越来越高,有些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网络本身,给包括动漫游戏、网络文学、影视音乐等流行文化的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不仅演绎了流行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相关词汇的产生和传播。由于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多来源于日美韩,词语的“舶来”特性也尤为明显,可作为研究语言间互相影响的范例。

1 动漫酷词

【ACG】

词义:也称“动漫游”,即英语中动画(Animation)、漫画(Cartoon)和游戏(Game)(此处指电子游戏)的缩写的统称。是当今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盛行的流行文化及次文化的代表。

考源:动画、漫画两者从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上来看都一脉相承。而电子游戏(电玩)的发展过程中,在角色塑造、题材选取、审美意趣、传达理念等方面也受到了许多来自动漫的影响。在这动漫及游戏产业最为发达的日本更是如此,三者几乎已经达到了难分你我的境地。走红漫画被改编动画或游戏,以及游戏被改编为动漫的例子可谓俯仰皆是。在这种跨平台改编现象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三者都是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虚拟创造来表现主题这一共同的内核。

辨析:作为一个庞大的次文化群体,ACG爱好者在中国却长期被排斥在主流之外,并被贴上“幼稚”和“长不大”的标签。然而,作为伴随着动漫和游戏长大的“80后”和“90后”人群,ACG文化对其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随着这批人的逐渐成长并在社会观念、消费能力方面的影响力日增,动漫叙事化的言行方式和词汇表现也开始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

雷同词:动漫游、青少年流行文化

【御宅】

词义:又称“御宅族”、“Otaku”(日文假名的罗马拼音),一般指对“ACG”等次文化较为热衷,并对这类文化有超出一般人的了解和知识面的群体。也泛指那些沉迷于网络等虚拟性较强的交流和娱乐方式,缺乏正常社交生活经验的次文化族群。

考源:从词语的形式看便可知其来自日本,原意有“府上”、“阁下”的意思,后便被用来指“长期呆在家,生活不修边幅”的动漫游爱好者。该词最初出现是在1982年于日本开始放映的动画《超时空要塞》(国内曾引进美国版《太空堡垒》)中,有主角以“Otaku”称呼对方而来。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6月开始在《漫画ブリッコ》连载的《御宅的研究》一文中正式使用这个词来称呼这个人群,后逐渐成为对这一族群的正式代称。目前,该词的界定范围已从原来痴迷“动漫游”的未婚男性扩大为“沉迷大众难以理解的次文化爱好的人”,与美国人口中的“geek”(极客)有相似之处。

辨析:“御宅族”是视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对映像咨讯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明显高于常人。由于此类行为多在家中完成,因此其便也给人“家里蹲”、“自我封闭”、“不善与人沟通”的印象。一开始,该词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暗指这类人不谙交流、异于常人,不过随着“宅男”、“宅女”的逐渐增多以及词语涵义的拓广,该词在日本已被认为呈中性。以自己的“御宅”身份为傲的也大有人在。而在国内,“宅男”、“宅女”从传入起,词义也在逐渐发生演变。不再注重强调“ACG”爱好,而是主要着重突出“窝在家里不出去,不擅与人交往”的行为特征。虽然对这种生活方式自得其乐的不少,但这一族群的行为仍较不为主流价值观念所接受。

雷同词:御宅族、otaku、geek

相关词:宅男、宅女

【同人】

词义:原指“有相同志向的人,同好”,而在ACG文化中则指在目的上不受商业动机影响的自主创作,在形式上则多为从已有的动漫、游戏、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基础上加以衍生的再创作。刊载同人作品的刊物被称为“同人志”,而热衷于此类创作的圈子则被称为“同人界”。

考源:“同人”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周作人曾称他们所创的《语丝》为“同人刊物”,即编辑也是撰稿人之意。连著名的《新青年》也曾被冠以同人刊物之名。不过目前的同人文化还是来自日本的动漫文化,属于外来语范畴,是取“志同道合的爱好者”的意思。而在欧美,也有与之类似的群体,这种热衷于对影视作品或虚构文学进行改写或续写创作的爱好者被称为“FanFic”,即“Fan”(粉丝,拥趸)和“Fiction”(虚构)的合成词,国内也有将其译为“粉飞客”的。

辨析:与商业创作相比,同人创作有较大自由度,门槛也较低,可以视为类似“玩票”性质的爱好者行为。创作多源于利用已有商业作品为基础的“二次创作”,其中不乏原创作品。虽带有业余性质,但以同人社团起步,发迹后涉足商业创作的名家也有例子。因此同人现象的流行也是日本动漫得以长盛不衰的后备力量所在。

雷同词:Fanfic、粉飞客

相关词:同人志、同人界、同人社团

【Cosplay】

词义:ACG用词,指现实中的人(通常为动漫游戏爱好者)通过服装、道具及化妆等手段将自己扮装成动漫作品、游戏、故事、轻小说、特摄片中角色形象的行为。热衷于此类活动的人则被称为“Cosplayer”,而“Cosplay”是流行于ACG爱好者之间的一种行为。

考源:“Cosplay”一词源出自英语“Costume Play”的简写,即“扮装表演”。人类历史上的戏剧表演、化装舞会、万圣节游行等,都可算是扮装文化的演绎形式。现代意义的Cosplay最早可追溯到迪斯尼乐园中卡通形象的扮装。而在日本,Cosplay主要依附于另一种动漫周边文化同人社团而存在。进入90年代,随着动漫产业市场化的成功和电玩市场的迅速成长,各类大型动漫展和游戏展层出不穷。Cosplay作为吸引观展者眼球的手段被商家广泛运用,其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为ACG文化的一大流行标志。在中国,Cosplay也借着近些年来的各种动漫游戏展而逐渐火爆,成为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辨析:在现实中演绎动漫人物并不是件容易事,毕竟幻想世界和现实的视角是不同的。即使费心进行了扮装,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甚至连动漫迷也不认同。在圈外人看来,此类活动更是费时费力,毫无意义。那么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会乐此不疲?其实cosplay扮装者借助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对动漫作品中简单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对动漫角色的互换演绎来舒缓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重重压力与不如意。毕竟,此类作品所代表的是年少时的梦想,虽然扮装过后现实不会改变,但在那一刻也是对梦想的小小满足和对心灵的宽慰。这才是cosplay能够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关键所在吧!

相关词:Cosplayer

【手办】

词义:原意指“未经涂装的模型套件”,不过目前基本被认为是“人形”,即人偶模型的代名词。

考源:“手办”一词,来源于“Garage Kit(车库套件)”,指玩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通常在车库)中创作的模型,开始作品常只此一件。后有人改为翻模制造,并逐渐改良为矽胶翻模、树脂材质。由于此类材质相比其他模型用材料,表现力更为细致,因此更适合表现人物造型及细节衣着等。在表现动漫人物时多运用此类模型,因此后来便渐渐成了“动漫人偶”的代称。

辨析:真正意义上的手办开模复杂,价格常十分昂贵,而且需要制作者有相当的模型制作和美术功底。不过,由于现在盛行完成品人偶也常被称为“手办”,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手办“自行制作”的含义被边缘化,并渐渐没落。这个词语意义的演变,也体现了某种爱好或行为在逐渐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词义泛化的同时所必然出现的劣质化趋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