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新词典》网络行为

5 网络行为

【恶搞】

词义:全称“恶意搞笑”,是网络上流行的次文化表现形式。其往往通过夸张、搞笑、整蛊、黑色幽默等表现方式对一些事物(通常是严肃事物)以另类角度加以呈示,使其呈现出与本来形象与内涵全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喜剧效果解读,以此来表达恶搞者对于此类事物的看法。表达的情感多为嘲讽、不屑和挖苦。“恶搞”行为可算是“草根网民”表达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

考源:“恶搞”源自日本游戏界的Kuso文化,多表现对劣质游戏的嘲讽之意。后经台湾省进一步升级,并传入大陆,迅速受到很多网民的青睐。大陆较为著名,有较大影响的恶搞事件有胡戈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等。

辨析:“恶搞”行为看似胡闹、无厘头,其实表现的是普通网民对于一些虚伪事物的冷嘲热讽。这类事物往往沉闷无趣却偏要假装生动有趣,往往空洞苍白却偏要貌似内涵深刻,往往庸俗无聊却要扮高雅、扮艺术。一些网民以“恶搞”为手段对其加以解构和再诠释,构建出喜剧化的讽刺效果,其实就是要表达对于此类道貌岸然的事物的不耐、厌烦和嘲笑,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和“反精英”意味。在精神内核上与以往校园内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一脉相承,而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在表现形式和影响力上达到了以往未曾达到的高度。不过,“恶搞”在当下也有被娱乐化、商业化的趋势,并有演变成人身攻击,甚至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可能。

雷同词:KUSO

相关词:馒头血案、梨花体、草根网民

【裸奔】

词义:原意为不穿衣服奔跑的行为,网络上多用引申义,指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准备、配件或配置等“本应有”的物件而进行的行为。

考源:“裸奔”本来是一种与社会默认准则相冲突的个人极端行为,多用于表达意见和宣泄情感,常见于各类体育运动的狂热拥趸。而在网上,“裸奔”中的“裸”指代缺乏一些默认元素,如电脑不安装杀毒软件而直接上网,在电子游戏中不加载可提高人物属性的装备进行游戏,在论坛上不使用ID账号而以游客身份发帖等,皆被戏称“裸奔”。这种用法也被渐渐外化到现实领域,如汽车在只投保交强险而无其他保险的情况下上路等。

辨析:“裸奔”一词,以其生动诙谐而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从中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即“裸×”。如不做准备进行考试为“裸考”,不举办任何婚宴就结婚称“裸婚”,不留后路就辞职称“裸辞”,将配偶子女送到国外后上任叫“裸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博士是“裸博”等。可见这个词对之后网络新词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雷同词:裸考、裸婚、裸辞、裸官、裸博

【裸聊】

词义: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即利用聊天工具的视频功能,与聊天对象“裸体相见”的行为。可以是聊天室或网络群中的“多人裸聊”,也可以是两个人利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一对一裸聊。

辨析:视频聊天功能出现后带来的“裸聊”现象,就如同录像机发明后必然带来“A片”一样,难以避免。一方面,裸聊可视作被压抑的性欲释放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在网络虚幻性的掩饰下抛弃道德面具、寻求刺激的表现方式。相比性交易、色情录像等形式,“裸聊”具有成本低、互动性强、自我代入感高等特点,可以给予参与者独特的心理满足。因此,也就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做了敛财工具。一时间,“群裸”聊天在网上大行其道,令网络环境低俗化。这种以谋利为目的的“裸聊”无疑有很大的公共危害性,被取缔也是理所应当,这一点舆论可谓达成共识。但是,个人私下利用聊天工具进行的一对一裸聊如何立法禁止,以及这种禁止是否真的有效,仍然是众说纷纭。不管如何,“裸聊”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行为,只是网络时代的低俗色情游戏而已。沉迷其中,则无疑会影响自己的现实生活,并有受到精神伤害的巨大风险,欲“尝鲜”者,还应慎之。

【抓狂】

词义:网络常用语,指因为一些原因而陷入愤怒或情绪不稳定,但又无处发泄,憋得要发疯的精神状态。是网络上夸张化的情绪表达手法。

考源:“抓狂”一词据说来自闽南语,何时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已不可考。但其应用范围之广泛,吐露之自然,已经让人生出“这是一个普通词汇”的感觉。

辨析:“抓狂”表达的是一种不开心但又无处发泄、无人倾诉的精神状态。生活中有太多令我们抓狂之事:工作压力、人事关系、家庭纠纷等等,可却因为面子挂不住、交际圈狭窄、害怕事情传开等原因而不敢向别人吐露。正因如此,才会转向网络这个交流没有时空阻碍、又没有太多身份牵制的平台。在论坛上大吼一句“我要抓狂了!”,这本身即是一种宣泄。而且网络虚拟身份的掩护也使得发言者少了许多顾虑。所以“抓狂”一词的流行有其客观原因。但是这种宣泄并不能治本,要真正减少抓狂的次数,还是要自己学会化解压力、排解怨气的方法才行。

雷同词:暴走

【人肉搜索】

词义:是指通过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信息的一种手段。搜索引擎在对关键词给出搜索结果时,由于给出信息量较大、分类不够合理,以及收录范围有限,有时并不令人满意。“人肉搜索”正是通过人的参与和互动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得搜索人所需的结果。其本质是一种由人来执行的分布搜索流程。由于其特性,“人肉搜索”往往被用来查找一些普通搜索引擎难以查到的问题,如网上用户的个人信息等。

考源:“人肉搜索”源自猫扑论坛,最初类似有奖知识搜索。即一些用户在搜索引擎上无法找到所需答案时,便在论坛上发帖寻求帮助,并悬赏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作为奖励。于是便有热衷于此的网民通过不同方式(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去获取解答,并将其贴到求助帖的回复中。寻求帮助者便根据对答案的满意程度给予奖励,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发展到后来,“人肉搜索”渐渐脱离了单纯的知识问答,而成为网民寻求事实真相、探求隐藏在网络虚拟性背后的真实人物与事件,并发起舆论攻势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较为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如“虐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辽宁骂人女事件”等,就是此类运用的典型例子。热衷于人肉搜索的网民也被称为“肉友”。

辨析:“人肉搜索”是群体行为和网络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网民人海战术的巨大威力,具有一定的公众舆论监督性质,是以网络的手段来求解网络虚拟性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然而围绕“人肉搜索”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赞成者认为其体现了网民追求真相的勇气和对违反道德乃至法律行为的追查,其行为是惩恶扬善,其声势波澜壮阔,令人拍手称快。反对者则认为在网络上随意公布被人肉者的身份、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属于侵犯个人隐私。而且人肉搜索答案的正确性也难有保证,有演变成“网络暴力”的可能,造成对当事人的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这柄双刃剑也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一个难题。

相关词:网络暴力、华南虎事件、辽宁骂人女事件 

读书导航